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戴建武再生醫學團隊及國家衛生健康委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馬旭團隊利用微重力反應器模擬太空微重力環境,發現這一環境有助提升三維(3D)培養神經干細胞修復脊髓損傷的效果。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生物材料科學》期刊。
如何利用微重力環境開展組織工程研究是目前空間生物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的問題。研究人員利用大鼠的全橫斷脊髓損傷模型,評價在微重力環境中三維培養的神經干細胞植入大鼠脊髓損傷部位后功能恢復情況。
研究人員通過熒光檢測分析,發現與植入傳統細胞培養環境中培養的3D神經干細胞相比,植入微重力反應器中培養的3D神經干細胞存活比率更高,并且在損傷部位內分化成功能性神經元的數目也增多。同時,微重力反應器中培養的3D神經干細胞還具有減弱損傷部位內過強的炎癥反應和瘢痕形成的效果。進一步試驗和檢測發現,在微重力反應器中培養的3D神經干細胞比在傳統細胞培養環境中培養的3D神經干細胞對脊髓損傷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研究中采用的體外微重力培養系統,是一種水平旋轉、無氣泡的膜擴散式氣體交換培養的旋轉細胞培養系統,也是目前公認的地面微重力效應模擬培養裝置。作者表示,將微重力反應器系統與基于膠原支架材料的3D細胞培養體系相結合,或是用于制備脊髓損傷修復的種子細胞的一種潛在手段。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科技先導專項項目的資助和支持。
相關論文信息:
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各類新技術如質譜、NGS基因測序等在臨床檢測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這些高精尖的新技術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檢測精度,有效縮短了檢測和確診......
千禧年后的第二個十年,移動醫療、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發展喚起醫療數據的需求。作為算法、算力、數據三要素中最常見但又最難獲取的要素,醫療數據彼時仍以碎片化、非標準化的形態分散于醫院各個系統中。為了尋找智......
近日,2023諾貝爾獎揭曉。能夠獲得這項一年一度的世界上最負盛名的科學獎項,是對獲獎者努力的最大認可。但是有研究發現,這種“認可”到得越來越遲了——幾乎一半的獲獎者從做出有諾貝爾價值的發現到獲得該獎項......
10月2日,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評選結果公布。美國匈牙利裔科學家卡塔琳·卡里科和德魯·魏斯曼因為發明利用堿基修飾的方法來制備安全有效的mRNA疫苗而共同分享這個殊榮。mRNA疫苗技術獲得諾貝......
北京時間10月2日下午17點45分,202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名單揭曉:KatalinKarikó和DrewWeissman,他們在核苷堿基修飾方面的發現,使新冠肺炎mRNA疫苗的研發成為可......
在9月份,生命科學領域迎來了一場投融資的狂潮,眾多企業紛紛參與其中。這一領域的創新和發展得到了全球范圍內的廣泛關注和認可,吸引了大量的資本和資源,40余家企業完成數十億融資!生命科學涵蓋了從生物大分子......
2023年8月,國家藥監局共批準注冊醫療器械產品288個,IVD醫療器械產品37個。其中,境內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229個(IVD醫療器械產品28個),進口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33個(IVD醫療器械產品3......
此前有研究指出,亞洲人睡眠狀況比歐洲、北美人差。近日,一項發表于《睡眠醫學》的新研究,使用了客觀睡眠指標而非主觀報告來進行分析,發現亞洲人不僅睡得晚、睡眠時間短,而且睡眠質量低于世界其他地區的人。此外......
近日,島津公司(ShimadzuCorporation)發布2023財年(截至2024年3月)第一季度財報。財務業績概述島津2023財年Q1報告顯示,凈銷售額為1092億日元,較2022年同期增加10......
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高興發和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宇亮團隊,通過多年的基礎理論研究與迭代,在納米生物效應的理論研究領域取得了系統的突破性進展。8月17日,相關研究成果以《實現納米材料醫學功能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