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聊天、有人氣就行,順著客戶說,是否具備專業心理知識不重要。”據新華網日前報道,一些心理咨詢收費動輒數千元,從業者卻良莠不齊;培訓合格證“包裝”成“從業資格證”、刷幾個月的課就能“速成”,相關專家呼吁別讓心理咨詢變“心理忽悠”。
在社會節奏越來越快、各方面競爭越來越激烈的今天,心理咨詢正日漸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多元需求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出要完善心理健康服務,健全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有專家指出,相較于快速增長的心理健康需求,我國心理咨詢師的人才缺口巨大成為亟待破解的現實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種種亂象不僅耽誤了來訪者的病情,還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嚴重影響行業生態。
心理咨詢的專業壁壘并不低,只是尚未形成統一規范的行業標準。2017年,人社部取消了心理咨詢師的職業資格考試。問題在于,退出職業資格目錄后,雖然心理咨詢師沒有了“硬門檻”證書,但并不代表行業沒有門檻。培訓機構、培訓方式五花八門的背后,暴露的恰恰是心理咨詢本該講求專業,卻急功近利、滿是浮躁的尷尬現實。
除了缺乏統一標準和服務規范,這項職業的尷尬之處,還體現在很多方面。比如,不少正規醫院設有心理科,且收費相對低廉,但由于候診者眾,溝通時間難以保證,經濟效益較低,常常淪為邊緣科室。又如,學歷教育不足留下的“人才真空”,往往要靠短期培訓班來填補,從而導致從業者泥沙俱下,制約了行業的長足發展。
治人者必先自治。整治心理咨詢行業的浮躁之癥,既要“治已病”,對渾水摸魚、非法牟利者,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加大監管的震懾力度;也要“治未病”,多措并舉積極作為,補齊心理咨詢師的公益性供給、人才培養等短板,壓縮其野蠻生長的空間。
國際衛生組織建議,每千人擁有一個心理咨詢師,是“健康社會的平衡點”。從每個人的生命質量,到健康中國的建設,我們都需要更多讓人可以信賴的“心靈捕手”——“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