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在人類社會中已有悠久的歷史,并隨著社會變遷與文化互融共生,共同支持人類的日常生活。雖然常說“音樂無國界”,但不同地域和生存環境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文化,進而影響音樂的種類與風格。已有研究表明,聽者會基于統計分析為特定類型與風格的音樂建立內部模型,并據此預測樂曲的發展。那么在我們聆聽中國傳統民歌和西方音樂時,利用基于不同文化熏陶和適應(enculturation)而形成的內部模型感知不同文化音樂是否不同?
文化距離假說(cultural distance hypothesis)認為上述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聽者更易預測與自身文化背景更相似的音樂結構。為了檢驗這一假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杜憶研究組與丹麥奧胡斯大學音樂與腦研究中心合作,借助音樂的信息動力學模型(the Information Dynamics of Music),使用信息量(information content)這一指標量化中西方音樂與各自文化之間的距離,對文化距離假說進行跨文化實證研究。
研究招募100名中國被試與99名德國被試,年齡在18-35周歲之間,且平時常聽的音樂多為西方流行音樂。實驗中,被試會聽到分屬中西方音樂文化,但文化歸屬或清晰或模糊的音樂片段,即文化距離可近可遠的音樂片段,并判斷當前聽到的音樂來源于中方還是西方文化。同時,通過內隱聯想測試、大五人格問卷記錄被試的內隱文化偏向和人格特質,以及音樂能力測試、音樂經歷問卷記錄被試的音樂能力(圖1)。
研究發現,相對于文化歸屬模糊的音樂,被試對文化歸屬明確的音樂分類成績顯著更好;同時,被試對屬于自身文化背景的音樂的分類成績更好(內文化優勢),這一表現不會受到文化歸屬清晰與否的影響(圖2)。這證明盡管中國年輕人較少主動接觸中國傳統音樂,但長期潛移默化的文化適應依然可以幫助他們建立基于中國傳統音樂的內部模型。
研究進一步分析了領域一般性的個體特質(開放性和內隱文化偏向)以及領域特異性的音樂能力與音樂分類任務表現的關系。結果表明,只有音樂能力與音樂分類成績有關,個體的音樂能力越強,其在分類任務上的表現越好(圖3),提示音樂能力能夠改進個體對音樂文化感知的內部模型。
綜上,本研究首次使用計算模型量化了音樂的文化距離,跨文化實驗驗證了文化距離假說,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對個體音樂感知的影響及音樂能力的調節作用,為預測編碼框架下的音樂認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Cognition上。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丹麥國家研究基金的支持。
音樂在人類社會中已有悠久的歷史,并隨著社會變遷與文化互融共生,共同支持人類的日常生活。雖然常說“音樂無國界”,但不同地域和生存環境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文化,進而影響音樂的種類與風格。已有研究表明,聽者會基......
音樂在人類社會中已有長久的歷史,并隨社會變遷與文化互融共生,共同支持人們的日常生活。雖然人們常說“音樂無國界”,但不同地域和生存環境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文化,進而影響音樂的種類與風格。已有研究表明,聽者會......
觀點采擇是指個體對自身與他人認知、情緒、意圖等心理狀態的感知與理解。這種從他人的視角看待事物的能力不僅是兒童理解和產生社會行為的前提,也是人類建立社交關系和形成社會文化的基礎。根據認知發展的建構主義理......
為推動藝術和科學的跨領域交叉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交叉科學部擬設立“音樂與腦科學”專項項目,針對音樂腦科學領域的若干核心科學問題,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欣賞和創作音樂......
我們如何感知音樂和聲音?這個問題是UPF腦與認知中心(CBC)的語言與比較認知小組(LCC)最近發表在《動物認知》雜志上的研究的基礎。人類具有目前在動物王國中似乎獨一無二的共同特征:語言和音樂。“我們......
戴上耳機,打開喜歡的音樂,徜徉在美妙的旋律里,你或許感到一天的疲憊都被治愈了。而來自心臟病學、神經科學等領域的科學們,在享受音樂的同時,還探究了音樂與人生理作用的關聯。音樂不僅是藝術,也可能成為研究心......
春節將近,在一年一度的闔家團圓之際,很多朋友被三叔六姑家的“熊孩子”折磨的戲碼又要上演了。根據網友們的血淚控訴:自己好不容易攢錢買的手辦,被熊孩子哭著鬧著要據為己有,做家長的不僅不管,而且還火上澆油:......
音樂是一種非常有感染力的東西,讓人感同身受或興奮不已。當你聽音樂的時候,身體和大腦會發生一些變化——心跳加快,手掌出汗,大腦的顳橫回(Heschl'sgyrus)就像圣誕樹一樣亮起來。但是,為......
據美國合眾國際社報道,一項來自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研究表明,音樂治療作為一種兒童自閉癥的治療干預手段,有助于增強大腦關鍵部位網狀結構的神經元連接,提高患者的溝通技能,從而改善患者家庭的生活質量。圖片來源......
如今,擁有稱心如意的睡眠實屬不易。為了睡得更好,尤其是能更快入睡,人們嘗試了無數的方法。其中,聽音樂助眠以其相對便捷及“綠色無公害”的優勢成為了很多人的選擇。音樂可對人體產生一系列神經及生理學效應,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