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綜合征患者由于凝血因子改變處于血液高凝狀態,尤其當血漿白蛋白低于20~25g/L時,即有靜脈血栓形成可能。臨床常用的抗凝藥物有:
(1)肝素:主要通過激活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常用劑量50~75mg/d靜滴,使ATⅢ活力單位在90%以上。有文獻報道肝素可減少腎病綜合征的蛋白尿和改善腎功能,但其作用機理不清楚。值得注意的是肝素(MW65600)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尚有小分子量肝素皮下注射,每日一次。
(2)尿激酶(UK):直接激活纖溶酶原,導致纖溶。常用劑量為2~8萬U/d,使用時從小劑量開始,并可與肝素同時靜滴。監測優球蛋白溶解時間,使其在90~120分鐘之間。UK的主要副作用為過敏和出血。
(3)華法林:抑制肝細胞內維生素K依賴因子Ⅱ、Ⅶ、Ⅸ、X的合成,常用劑量2.5mg/d,口服,監測凝血酶原時間,使其在正常人的50%~70%。
(4)潘生丁:為血小板拮抗劑,常用劑量為100~200mg/d。一般高凝狀態的靜脈抗凝時間為2~8周,然后改為華法林或潘生丁口服。
有靜脈血栓形成者:①手術移去血栓。②介入溶栓。經介入放射在腎動脈端一次性注入UK24萬U來溶解腎靜脈血栓,此方法可重復應用。③全身靜脈抗凝。即肝素加尿激酶,療程2~3個月。④口服華法林至腎病綜合征緩解以防血栓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