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的診斷在一般臨床實驗室主要以形態學(Morphology,M)為主。由于80年代認識到白血病發病過程中的基因和表型變化對各類白血病的診斷與治療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提出了白血病MIC分型。近兩年急性白血病分子特征的研究取得了明顯進展[1,3],尤其是對染色體易位形成嵌合基因,可以通過PCR技術加以檢出。分子生物學技術是評價急性白血病的急性程度,克隆特性及分型的有效方法,從而提出了白血病MICM(Morphology,lmmunology,Cytogenetics,Moleculer biology)分型方案。本文就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實驗診斷作一概要介紹。
1、形態學分型
根據FAB和國內形態學分類將急性白血病分為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并分為L1、L2、L3三個亞型,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ANLL),再分為M1、M2(M2a,M2b),M3(M3a,M3b),M4(M4a,M4b,M4c,M4e),M5(M5a,M5b),M6和M7共七型[2],臨床形態學分型可對90%以上的急性白血病作出診斷,是目前最多和最廣的診斷方法,也是今后急性白血病診斷的基本方法。
2、免疫學分型
隨著大量單克隆抗體的不斷問世,免疫技術不斷改進,尤其是流式細胞技術(FCM)的廣泛應用,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發展迅速。利用白血病的免疫標記可明確區分ALL和AML,并作亞型鑒定。
2.1 ALL免疫分型 以細胞免疫標志將ALL分為T-ALL,(占20%)和B-ALL(占80%)。T-ALL主要表現為TdT(+),CD3(+/-),CD7(+/-),B-ALL表現為SmIg(+),CD10(+/-),CD19(+/-),HLA-DR(+)。T-ALL又分為兩型,急性早期T前體細胞白血病(early T-precursor ALL)和急性T細胞白血病(T-ALL),前者以CD7(P40)(+)為主,CD2和TdT均為陰性;后者CD7,CD2和TdT均為陽性。B細胞系ALL分為四型:急性早期B前體細胞白血病(early,B-precursor ALL),普通型ALL(C-ALL),急性前B細胞白血病(PreB-ALL)和急性B細胞白血病(B-ALL)(見表1)。
表1 急性B細胞系白血病的免疫分型
類別及核型 | CD19 (B4) | TdT | Ia | CD10 (CALLA) | CyIg | SmIg | FAB 分型 |
急性早期B前體細胞白血病 | + | + | + | - | - | - | L1,L2 |
普通型ALL | + | + | + | + | - | - | L1,L2 |
急性前B細胞白血病 | + | + | + | + | + | - | L1 |
急性B細胞白血病 | + | - | + | + | -/+ | + | L3 |
2.2 AML免疫學分型
髓系相關抗原的表達反映了細胞的起源,但并不能完全替代細胞的成熟程度,但以下幾類有了一定共識,CD34為造血干細胞標志;CD34表達與AML使分化形式相關[4],在M1,M2a和M5a型往往有較高的表達率。CD13,CD15和CD33與分化程度相對較高的AML相關,50% M3可見(+),CD14與單核細胞白血病相關(M4,M5),抗髓過氧化物酶(MPO)單抗為AML所特有,比CD37,CD13更敏感;新發現單抗M1 95反應譜與CD33近似;CD4a的單抗被認為是鑒別M6,M7的敏感而特異的單抗。目前研究某些抗原的表達與臨床預后的關系,有人報道CD34陽性的AML緩解率明顯低于陰性的AML,CD+13預后差,生存期短。CD33和CD13抗原表達的比值(CD33/CD13)大于1的患者完全緩解率高,生存期相對較長。AML的FAB分型與免疫學分型見表2。
表2 急性髓細胞白血病FAB分型與免疫標志
髓細胞白血病FAB分型與免疫標志
抗 體 | M1 | M2 | M3 | M4 | M5 | M6 | M7 |
HLA-DR | + | + | - | + | + | +/- | +/- |
CD34 | + | +/ | - | +/- | +/- | - | +/- |
CD33 | + | + | + | + | + | +/- | +/- |
CD13 | +/- | + | + | + | + | - | N |
CD14 | - | +/- | - | + | + | - | N |
CD15 | - | + | +/- | + | + | +/- | N |
血型糖蛋白A | - | - | - | - | - | + | - |
血小板GP | - | - | - | - | - | - | + |
ⅡbⅢa/Ⅰb |
注:N為未報告
3、 細胞遺傳學分型
近年采用染色體分帶技術,尤其是高分辨技術及姐妹染色體互換(sister chromatic exchange,SCE)的研究,急性白血病與染色體表現異常關系更為清楚[5,6],已發現急性非淋巴細胞性白血病(AML)核型異常檢出率達93%,在急性淋巴細胞白細胞(ALL)中,染色體結構異常為非隨機性,多顯現染色體易位和倒位,細胞遺傳學改變,不僅作為白血病診斷依據,而且常與白血病預后有關。急性白血病細胞遺傳學異常與形態學、分子生物學關系見表3。
表3 急性白血病MICM分型[2]
FAB,免疫分型 | 核 型 | 分子標志 | MIC建議名稱 |
AML-M1 | t(9;22)(q34;q11) inv(3)(q21;p26) | BCR-ABL(RNA) | M1/t(9;22) M1/inv(3) |
M2a | t(9;22)(q34;q11) t(6;9)(p23;q34) t/del(12)(p11—13) | BCR-ABL(RNA) DEK-CAN(RNA) | M2/t(6;9) M2 Baso/t(12 p) |
M2b | t(8;21)(q22;q22) | AML 1-MTG 8(RNA) | M2/t(8;21) |
M3 |
4、分子生物學分型
分子生物學分型是研究白血病本質的重要方法。急性白血病的這些染色體易位在分子水平上的改變,主要表現在急性白血病發生機制有關的基因重排及各種融合基因(fusion gene)的形成,是白血病可靠的分子標志(molecular target)(見表3)。如AML-M 3型,90%以上患者可見到t(15,17)(q22,q12)的特異性染色體異常,17 q上的維甲酸α受體(retinoic acid alpha receptor,RARA)和15 q上的早幼粒細胞白血病(promyeloblastic leukemia,PML)基因發生易位,形成PML-RARA及RARA-PML二種融合基因,是M 3的特異性分子基因標志。Eclache報道[6]一例M 3無t(15,17)異常,而用原位雜交方法找到t(1;17)異常。除此還有t(11;17)(q22;q21)及t(5;17)異常。
急性白血病的實驗診斷雖然本文介紹MICM分型,但細胞形態學及組織化學仍然是一種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許多有條件的血液學實驗室應該積極開展白血病的免疫學、細胞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的分型。這不僅對正確診斷、判斷預后能提供分子水平的依據,而且對白血病發生機制及白血病治療具有極其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 Taylor C G,Stas R,Bastianell C,et al.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acute leukemia:recent advances and controversial issues.Hematopathol Mol Hematol,1996,10∶1
2 王鴻利主編,血液學及血液學檢驗.第二版.北京
中新網9月27日電據香港《大公報》報道,復發性兒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是罕見且極具侵略性的急性血癌,病人若復發,存活率往往不足四成。香港中文大學卓越兒童健康研究所成功結合藥物及基因測試,可在三日......
以色列希伯來大學醫學院研究團隊日前宣布,他們成功開發出一種用于治療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新型生物藥物。研究團隊稱,這種新藥對患有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小鼠的治愈率達到50%。相關成果刊登在新一期美國《細胞》雜志......
在一項針對復發或難治性急性白血病(AML)的研究中,實驗性藥物ivosidenib顯示了良好的安全性并且可使患者獲得持久緩解。該項Ⅰ期多中心試驗主要由來自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者領導,目的是......
近日,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王前飛團隊聯合武漢大學黃贊團隊,發現急性白血病表觀靶向治療新靶點,有望通過靶向酸性核磷蛋白ANP32A調節表觀遺傳修飾治療腫瘤。相關成果以“ANP32ARegulate......
日前,AsteriasBiotherapeutics公司宣布,其開發的腫瘤疫苗AST-VAC1的臨床2期試驗取得積極結果,發表在美國癌癥學會(AmericanCancerSociety)主辦的《Can......
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myeloidleukemia,AML)是白血病中最常見的一種惡性克隆性疾病,目前臨床上沒有特異性的針對此類癌癥的靶向藥物。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藥物學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