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物質
后縊是一種海生無脊椎動物,雌性個體像顆豆子,有一個頂端分叉的長吻,體長6㎝左右;雄性個體大小只有雌性的1/500,沒有消化器官,寄生在雌性個體的子宮里。雌后縊成熟后,在海里產卵,卵孵化成幼蟲。這些幼蟲的性別為中性。如果落到海底生活,就發育成雌蟲;如果落到雌蟲的吻部,就發育為雄蟲。如果把落在吻部的幼蟲取下來,讓其在離開雌蟲的情況下繼續發育,就發育成中性,而且,性別分化的程度決定于幼蟲在吻部停留的時間長短。原因是雌蟲的吻上有一種類似激素的化學物質,可以影響幼蟲性別的分化。
營養條件
蜜蜂的受精卵(2n=32)可以發育為雌蜂(蜂王),也可以發育成不育的雌蜂(工蜂)。如果幼蟲在最初的兩三天以蜂王漿為食,其余時間食粗飼料乳糜,則就發育成工蜂;如果在整個幼蟲期都以蜂王漿為食,則就發育為蜂王。在這里,營養條件中的蜂王漿對蜜蜂的性發育起著重要作用。
在黃瓜發育早期施氮肥或給溫室的黃瓜通入二氧化碳,可使雌花數量增多 。
溫度日照條件
研究表明,某些蛙類的蝌蚪在20℃下發育,雌雄比例大約為1:1。但在發育30℃下發育,則不管其性染色體組成是XX還是XY,都發育成雌性。密西西比鱷的受精卵在30℃和低于30℃的條件下,全為雌性;而在34℃和高于34℃的條件下孵化,則全為雄性。烏龜的受精卵在23℃~27℃之間孵化,全為雄性;在32℃~33℃之間孵化,全為雌性。這表明溫度對上述兩棲類、爬行類動物的性別分化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主要是因為溫度對這些動物的性激素的合成有著直接的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高溫只改變性別的表現型,而不改變其基因型。
位置效應
一般在雌雄同花的植物里,同一朵花原基上,靠近中央的發育成雌蕊。
有一種蝸牛類的軟體動物(Crepidual),在它們形成的上下互相疊壓的群體中,位于下方的個體發育成雌性,而位于上方的個體則發育成雄性。
性逆轉現象
雌雞會在某種外界條件的影響下無法分泌雌性激素,使退化了的精巢發育起來,并分泌出雄性激素而進一步促進雄性器官的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