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艾滋病的消化道表現
腹瀉是艾滋病的主要表現之一,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和熱帶地區,小腸性腹瀉呈水樣便,主要見于并發梨形鞭毛蟲,隱孢子蟲,等孢子球蟲,小孢子蟲感染者,其中隱孢子蟲感染所致的腹瀉易持續較長時間而轉為慢性過程,結腸性腹瀉呈黏液或膿血便,主要見于并發阿米巴腸病,菌痢和巨細胞病毒性腸炎,鳥型分支科菌感染,病變多在小腸和直腸,表現為發熱,腹瀉和消瘦;亦有表現為Whipple綜合征者,男性多見,呈間歇性腹瀉,糞便呈泡沫狀,量多,惡臭,偶有游走性關節痛,紫癜,淋巴結腫大及多發性漿膜炎,抗結核藥和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可緩解癥狀,腸道真菌性炎癥腹瀉頻繁,大便常呈菜綠色,黏液膠凍狀,涂片或培養可找到真菌,抗真菌治療可暫時緩解癥狀。
2.性傳播的感染性腹瀉
原蟲感染者胃腸道癥狀無特異性,表現為腹瀉,可伴腹痛或腹脹;細菌性感染可急性起病,出現發熱,惡心及腹瀉癥狀。
3.淋病
多數口咽淋病無臨床癥狀,僅少數出現咽喉痛,患者可發生化膿性扁桃體炎,口腔炎,舌及頰黏膜潰瘍;直腸淋病無特異癥狀,部分患者有直腸燒灼感,肛門瘙癢,血便或黏液便,甚至有腹瀉。
4.梅毒
口腔病變最常見于唇部,亦可見于舌,口腔黏膜及扁桃體,表現為無痛性圓形潰瘍性病變,即下疳,此外,肛門直腸也可見下疳,經2~4周后,原發病灶可自愈,此后3周~3個月則會發生Ⅱ期梅毒,胃黏膜可廣泛受累,臨床上可出現腹痛,不伴惡心的嘔吐及非厭食性消瘦。
5.病毒性感染
常見者為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及肝炎病毒感染,Ⅰ型單純皰疹病毒主要累及口腔,表現為吞咽痛,厭食及發熱等,Ⅱ型單純皰疹病毒主要累及肛門,可表現為肛門直腸疼痛伴分泌物,也可出現腹瀉或便秘,與腸黏膜表面接觸的性行為可傳播多種病毒,包括肝炎病毒,甲型肝炎在男性同性戀中發病較高,乙型和丙型肝炎可通過各種性行為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