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日環境保護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科技標準司司長鄒首民介紹《國家環境保護標準“十三五”發展規劃》有關情況,并表示,針對霧霾的形成機理和治理手段,目前環境保護部正會同多個部門和單位組織編制實施方案開展前期研究,預計到明年兩會期間,會有一個初步的結論和說法。同時強調重污染天氣不是一時形成的,了解它的原因和解決辦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今年兩會期間,李克強表示,如果有科研團隊能夠把霧霾形成機理和危害性真正研究透,提出更有效的應對良策,“誰攻克,重獎誰”。3月17日,李克強就在部署落實《政府工作報告》工作時加入一項新任務:設立專項資金,組織相關學科優秀科學家,集中攻關霧霾形成機理與治理。4月26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重申要切實把霧霾成因機理搞清楚,開展由環保部牽頭多部門和單位協作的“集中攻關”。
對此,鄒首民表示,“十二五”以來在國家各類科技計劃包括環境保護部的一些科研計劃支持下,對重污染天氣的成因做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對重污染天氣特別是秋冬季重污染天氣成因,形成了共識即高強度污染物排放是內因,不利氣象條件是外因,二次化學轉化增強是動力,這個是目前在科學界基本形成的共識。但關于霧霾的具體成因,尚未達成科學共識,重污染天氣成因的一些機理詳細研究沒有達到一定深度,造成老百姓對霧霾成因還有不清楚的地方。
鄒首民介紹,多部門主要攻關三方面的問題:一是到底重污染機理成因是什么,基本能達成一個全社會的共識;二是詳細研究重污染天氣污染物排放的清單,以及相應的管控技術;第三是要求有關部門研究在重污染形成過程中,居民的健康防護問題,給老百姓作一些科學的解答。
另外,針對濕法脫硫脫硝技術對重污染天氣產生影響的觀點。鄒首民表示,關于濕法脫硫造成重污染天氣加劇,目前這方面的研究較少,科學界尚沒有形成共識,現在還沒有最終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