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建模研究認為,梁龍科(擁有長頸長尾的植食性恐龍)或許能移動尾部當作粗鞭來使用,速度高達33米每秒(超過100公里每小時)。但這些發現與一項過去的研究相矛盾,后者提出了一種假設的梁龍尾端結構,類似于鞭尾的毛簇,移速能超過音速(340米每秒),并造成小型超音爆。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科學報告》。
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學和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的Simone Conti和合作者用一個基于5個化石梁龍標本的模型,模擬了梁龍尾部運動。這一模型尾部超過12米長,重1445公斤,由82個代表椎骨的圓柱體組成,附著在一個不能移動的髖骨基部。當尾基部以弧形移動時,它會產生揮鞭運動,最大速度可達33米每秒——比聲音在標準空氣中的速度慢十倍多,無法產生超音爆。
研究者測試了模型尾巴是否能夠承受足以產生超音爆的高速帶來的壓力。他們發現,細的鞭狀尾在340米每秒的最大速度下無法不破碎。作者隨后測試了三種一米長的假設結構(模仿粗鞭的結構末端),加在模型尾巴的末端,看是否使之能以音速移動而不至破裂。第一個是皮膚和角蛋白組成的三段結構,第二個由編織的角蛋白絲組成,第三個是軟組織組成的連枷狀結構。沒有一種結構能夠承受340米每秒的速度下的壓力而不令尾部破碎。
這些發現共同表明,梁龍的尾巴可能無法達到制造出小型超音爆的速度。然而作者推測說,梁龍仍有可能快速移動尾部,作為防御武器或與其他梁龍打斗。
模型尾部模擬加速的起始位置 圖片來自Simone Conti
模型尾部到達最高速度位置 圖片來自Simone Conti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2-216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