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為一名54歲女性,因乏力就診。有糖尿病史和腎移植史。
影像學
圖1胸片示右肺下葉空洞性實變和左肺下葉實變。CT示右肺下葉類圓形實變伴中央磨玻璃影(反暈征),和空洞性病變。可見雙側胸腔積液。
支氣管鏡活檢,真菌菌絲提示毛霉病。
診斷:毛霉病
簡評
毛霉病是由毛霉菌引起的一種臨床極少見的機會致病性嚴重感染 。
毛霉菌屬于條件致病菌,免疫力低下是此病的誘發因素,包括糖尿病、血液系統腫瘤、移植患者等 ,其中糖尿病是最多見的,占 60%~81%。
該病共分六型,即鼻眶腦型、肺型、播散型、皮膚型、胃腸型、單一病灶型,以鼻眶腦型最多見。毛霉病的死亡率較高,介于 32%~57%。
其診斷主要根據患者有潛在誘發因素的基礎性疾病;結合其臨床表現;病變部位標本真菌涂片及培養,活檢發現特征性菌絲和病理改變等來確診,活組織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是金標準;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檢測毛霉菌 28SrRNA 基因,從而快速確診毛霉病。
由于毛霉病病程多呈急性進展,死亡率高,因此及時診斷及治療十分重要。毛霉病的早期診斷是預后的關鍵,毛霉菌病確診并在
5d 內應用多烯類抗真菌治療,與確診時間大于 6d 后再用藥比較,生存率由 49% 提高至 83%。早期足量應用兩性霉素 B 或兩性霉素 B
脂質體,盡快進行手術清除壞死病灶,以及原發疾病的有效控制對存活率的影響十分重大。
參考
[1]J H Chung, J D Godwen, J W Chien, et al. Pulmonary mucormycosis, Radiology 2010;256:667-670
[2]J
Jung, M Y Kim, H J Lee, et al. Cimparison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findings in pulmonary mucormycosis and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
Clin Microbiol Infect 2015;21:684.el1-684.dl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