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科技更清晰看到太陽活動區?中國科學家突破了下一代自適應光學——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關鍵技術,這相當于給太陽望遠鏡戴上校正“眼鏡”。
近日,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在中科院云南天文臺1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上結合了該技術,獲取太陽活動區大視場高分辨力實時圖像。
太陽爆發性活動會給地球及行星際空間環境帶來較大影響。觀測到更清晰、更精細、更動態化的太陽活動,獲取精確的觀測數據,進而實現準確的空間環境監測和空間天氣預報,是太陽物理學家努力的目標。
然而,得到“高清”的太陽圖像并不容易。地面上,觀測太陽的太陽望遠鏡因受到地球大氣湍流影響,其觀測圖像的清晰度最多只相當于約10cm口徑的望遠鏡的分辨能力。
配備自適應光學系統的地基大口徑太陽望遠鏡是開展高分辨力太陽觀測的主要手段。“這相當于給太陽望遠鏡戴上校正‘眼鏡’,在更大視場范圍提高了觀測清晰度。”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副所長饒長輝說,傳統自適應光學高分辨力校正視場很小(可見光波段在10角秒左右),無法實現對整個太陽活動區(在1角分-3角分視場)進行高分辨力觀測的需求。
為解決這一問題,饒長輝研究團隊研發出MCAO技術。該技術通過對地球大氣湍流引起的波前像差進行分層探測和校正,實現三維立體補償,從而在大視場范圍內消除大氣湍流的影響,獲得接近衍射極限的成像效果。
與該研究團隊去年研發出的地表層自適應光學技術相比,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技術除了校正地表層湍流波前像差外,還對高層大氣進行補償,可在更大視場范圍提高觀測清晰度。
據悉,此項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研儀器項目的支持。
基于我國一米口徑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觀測數據,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楊書紅、張軍、李曉紅與云南天文臺劉忠、向永源合作發現太陽大氣中的一種新現象:色球炮彈。該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天文期刊TheA......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在小尺度震蕩磁重聯方面取得研究進展,首次在太陽色球層觀測到小尺度震蕩磁重聯及由其導致的磁流繩形成和消失的物理過程。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志《天......
如何通過科技更清晰看到太陽活動區?中國科學家突破了下一代自適應光學——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關鍵技術,這相當于給太陽望遠鏡戴上校正“眼鏡”。近日,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在中科院云南天文臺1米新真空太陽望......
如何通過科技更清晰看到太陽活動區?中國科學家突破了下一代自適應光學——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關鍵技術,這相當于給太陽望遠鏡戴上校正“眼鏡”。近日,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在中科院云南天文臺1米新真空太陽望......
近日,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饒長輝帶領的太陽高分辨力光學成像研究小組,突破下一代自適應光學——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Multi-ConjugateAdaptiveOptics,MCAO)關鍵技術......
近日,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饒長輝帶領的太陽高分辨力光學成像研究小組,突破下一代自適應光學——多層共軛自適應光學(Multi-ConjugateAdaptiveOptics,MCAO)關鍵技術......
JeffKuhn還記得第一次前往美國夏威夷毛伊島最高峰——海勒卡拉的情形。那是1996年,身為太陽物理學家的Kuhn收到位于火奴魯魯的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IfA)拋出的橄欖枝。此次應聘之旅包括對位于......
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高精度、高分辨力絕對式光柵旋轉編碼器”課題通過驗收并實現產業化。“高精度高分辨力絕對式光柵旋轉編碼器”是我國高檔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急需的關鍵部件,被稱為......
在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的大力協助和支持下,中國科學院自適應光學重點實驗室太陽自適應光學研究小組通過云南天文臺1米紅外太陽塔配備的37單元太陽自適應光學近紅外試驗系統,于2月24日和3月3日分別獲得了近......
北京時間8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這張照片看起來像是盛開的花朵,又像深邃的眼睛,其實都不是。這是人類迄今獲取的最精細可見光波段太陽黑子圖像。這張壯觀的圖像是由位于加利福尼亞州的大熊湖望遠鏡拍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