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殷宗軍等人在國際著名地學雜志《地質學》(Geology)上發表了關于寒武紀早期寬川鋪生物群中疑難化石“古球蛋”的最新研究成果。
寒武紀早期寬川鋪生物群中的古球蛋(顯微CT數據)
本次研究采用高分辨率顯微CT技術首次重構了寒武紀早期磷酸鹽化疑難化石古球蛋的三維結構,證明古球蛋化石是后生動物的滯育胚胎(休眠卵)。該研究不僅厘定了古球蛋化石的生物學屬性,更重要的是為研究早期動物發育機制的起源和演化、寒武紀早期淺海海洋環境氧化程度,以及評估埃迪卡拉紀-寒武紀轉折期疑源類化石的生物學屬性帶來了新的啟示。
古球蛋化石是寒武紀早期全球廣布的一種磷酸鹽化微體球形疑源類,在我國揚子板塊寒武系底部寬川鋪組大量出現。自1977年首次報道以來其生物學屬性一直不明。雖然有學者猜測它們可能是早期后生動物的卵,但缺乏可靠的證據做支撐。
殷宗軍等人采用南京古生物所高分辨率顯微CT掃描并重建了古球蛋化石的三維立體結構,發現古球蛋具有實心的瘤狀表面裝飾、巨厚的多孔狀囊包以及囊包包被的處于不同分裂階段的細胞團。內部細胞團在分裂過程中遵循不增長分裂模式,即生物個體的總體積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無明顯變化,而隨著細胞分裂的進行,細胞數量越來越多但單個細胞體積越來越小。以上這些生物學特征和現代水生無脊椎動物比如鰓足類、輪蟲等的休眠卵非常一致,表明古球蛋化石很可能是寒武紀早期動物的滯育/休眠胚胎。
該發現證明了古球蛋化石作為后生動物休眠胚胎的生物學屬性,為研究動物早期發育方式提供了新的材料,佐證了動物胚胎休眠機制的古老起源。埃迪卡拉紀陡山沱組滯育胚胎在埃迪卡拉紀末期消失,但動物的這種特殊的發育機制并未消失,且延續至今。
現代水生動物通過發育休眠卵來渡過諸如水體缺氧等不利于繁殖的惡劣環境。古球蛋在寒武紀早期全球廣布也暗示當時海洋(淺海)水體的氧化程度遠未達到正常水平。該發現為人們重新評估寒武紀早期廣泛分布的疑源類化石的生物學屬性也帶來了啟示。
古球蛋化石厚囊包及其顯微結構
古球蛋藝術重建(A)以及現代水生無脊椎動物休眠卵囊包顯微結構(B-G)
古球蛋表面裝飾(A-D)、直徑(E)以及各種化石和現代動物休眠胚胎直徑統計(F)
內外兼修,研究更透TESCAN在世界上第一個實現SpectralCT分析成分技術,為顯微CT成像引入新維度。Micro-CT用戶現在“魚與熊掌”可皆得:既能實現整個樣品的無損原位成像,又能研究材料從內......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殷宗軍等人在國際著名地學雜志《地質學》(Geology)上發表了關于寒武紀早期寬川鋪生物群中疑難化石“古球蛋”的最新研究成果。寒武紀早期寬川鋪生物群中的古球......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殷宗軍等人在國際著名地學雜志《地質學》(Geology)上發表了關于寒武紀早期寬川鋪生物群中疑難化石“古球蛋”的最新研究成果。寒武紀早期寬川鋪生物群中的古球......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殷宗軍等人在國際著名地學雜志《地質學》(Geology)上發表了關于寒武紀早期寬川鋪生物群中疑難化石“古球蛋”的最新研究成果。寒武紀早期寬川鋪生物群中的古球......
日前,科學家在我國甕安生物群動物胚胎化石中確認了最古老細胞核結構的存在。圖為一枚7-細胞期標本,6個小細胞各含一個細胞核,第七個大細胞具有兩個細胞核。甕安生物群旋胞類化石的細胞核結構,顯示細胞核在不同......
10月31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承擔的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項目“用于昆蟲/小動物微觀結構及仿生學研究的顯微CT研發”在北京接受了中國科學院條件保障與財務局組織的現場結題驗收。條件保障與財務局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