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6日從云南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稻作研究人員近期成功構建了雜交水稻雌性不育制種新體系,為實現機械化高效制種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案。國際期刊《植物科學前沿》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結果。
云南農業大學稻作研究所李東宣教授和陳麗娟教授團隊通過水稻雌性育性控制基因FST的表達操作,利用苯達松轉基因“中轉”刪除技術,實現了水稻苗期的轉基因致死刪除和雌性核不育系的非轉基因種苗的繁殖,并進一步構建了“水稻雌性不育系+雄性不育系”,即“FM系法”雜交水稻制種技術新體系,為實現雜交水稻機械化高效制種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案。
課題組利用先前發現并報道的完全敗育水稻雌性核不育自然突變體FST,經過多年的雜交選育,育成了具有不同遺傳背景的多個“云嶺”系列水稻雌性核不育系,為“FM系法”雜交水稻制種技術新體系的創建和應用提供了豐富的花粉供體材料。
隨后,研究團隊在該校稻作研究所植物分子育種實驗室構建了用于轉基因水稻雌性育性互補的FST基因表達元件,以及用于轉基因篩除的苯達松除草劑敏感致死的功能性RNAi元件,并將其緊密連鎖后導入水稻雌性核不育系中,成功創制了基因工程水稻雌性不育系,實現了非轉基因雌性核不育系種苗的繁殖。
此外,課題組還進一步比較了在不同混栽比例和不同栽培模式下“FM系法”雜交水稻制種技術新體系的制種效率。結果表明,與傳統“條廂式”制種模式相比,“FM系法”通過隨機混栽種植模式的制種效率明顯提高。這個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創新體系,可有效解決目前雜交水稻種子生產面臨的高成本、低產量的瓶頸問題。
記者6日從云南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稻作研究人員近期成功構建了雜交水稻雌性不育制種新體系,為實現機械化高效制種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案。國際期刊《植物科學前沿》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結果。云南農業大學稻作研究所李東......
記者6日從云南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稻作研究人員近期成功構建了雜交水稻雌性不育制種新體系,為實現機械化高效制種提供了新的技術方案。國際期刊《植物科學前沿》在線發表了相關研究結果。云南農業大學稻作研究所李東......
10月17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省衡南縣開展2021年南方稻區雙季畝產1500公斤攻關測產驗收,測得晚稻平均畝產為936.1公斤。加上此前測得的早稻平均畝產667.......
雜種優勢是指兩個遺傳基礎不同的親本進行雜交,其雜交子一代在抗逆性、適應性、生長和產量等方面優于父母本的現象。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20世紀70年代以來,“三系法”和“兩系法”利用雜種優勢培......
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天空間斷放晴了一陣子的長沙,又下起了細雨。我國著名科學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湖南長沙,與世長辭。享年91歲。就在不久前,......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
5月9日,全國雜交水稻雙季畝產3000斤項目在三亞首獲豐收,早造水稻測產取得畝產1004.83公斤的成績。2020年11月,雜交水稻早晚雙季稻平均畝產在湖南突破1500公斤(3000斤)。2020年1......
新華社長春11月24日電(記者孟含琪)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了解到,應用光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曹乃亮團隊與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聯合研制出熒光檢測分選儀,可對“雜交水稻之父”袁......
9月7日,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90歲的陽歷生日,這位笑稱自己今天正式從“80后”成為“90后”的老人,在7日舉辦的生日會上許下了一個生日愿望。樸素的藍灰色格子襯衣、不久前剛剛理好的短發......
在四川省農作物育種攻關計劃持續支持下,“十三五”期間省農科院作物所經過近10年的潛心攻關,創制出長粒型優良食味香稻不育系“川康606A”,并與廣東農科院水稻所合作,培育出水稻新品種“川康優絲苗”(國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