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國海洋科學領域獲批的第一個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標”在青島正式啟動。該項目將研制一種更先進的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標,可實現對2000米以下深海觀測,幫助我國加快實現“透明海洋”、更好開發利用海洋的目標。
據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院士、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介紹,有效開發利用海洋的前提是科學觀測、認識海洋。1998年,澳大利亞、加拿 大、法國、德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支持發起了全球海洋觀測網計劃。21世紀初,我國正式加入全球海洋觀測網,但這一輪浮標投放大部分來自發達國家,我國 僅投放很少數量。
“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標”圍繞“深海大洋變化及其在全球氣候系統中的作用”這一關鍵科學問題,針對目前移動平臺觀測存在的問題和制約,研制一種新型 智能浮動觀測平臺,即智能浮標。這一智能浮標將采用快速動力定位與可持續海洋能供電技術,發展自適應的區域三維高分辨率的觀測技術以及基于機動平臺的多學 科傳感器同步觀測技術,將突破現有的海洋觀測技術局限性,將海洋綜合觀測延拓至2000米以下深層海洋,利于中國形成對全球深層大洋的觀測能力,實現我國 深海大洋觀測研究跨越式發展。
中國海洋大學副校長李華軍表示,“面向全球深海大洋的智能浮標”項目利于加強學科交叉,提升創新能力,加強平臺建設,促進海洋科技發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把深海大洋尤其是關系到我國核心利益的西太平洋—南海—印度洋變“透明”,具有重大意義。
據悉,近年來,多個國家啟動新一輪深海大洋觀測計劃,向2000米以下深海延拓,以占領新一輪深海競爭制高點。在這一背景下,我國部分海洋專家學者提出了 “透明海洋”目標,即針對特定海區,實時或準實時地獲取和評估不同空間尺度海洋環境信息,研究其多尺度變化及其氣候資源效應機理,并以此為基礎,預測未來 特定一段時間內海洋環境、氣候及資源的時空變化。
2023年7月30日-31日,自然科學基金委2023年度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部門推薦)評審會議在北京召開。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竇賢康出席會議并講話。黨組成員高瑞平主持開幕式。竇賢康主任指......
科技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23年中央級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工作的通知國科辦基〔2023〕63號各有關單位: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國家重大......
陜西省科學技術廳等部門關于印發《關于加快推進全省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實施科教興國戰略重大部署,加快推進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共......
西班牙帕爾馬當地時間2023年6月5日,國際湖沼與海洋科學學會(ASLO:AssociationfortheSciencesofLimnologyandOceanography)將RuthPatric......
近日,科技教育司發布了“關于組織推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23年度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部門推薦)的通知”,此次推薦只面向直接費用需求在1000萬元/項以上(含1000萬元/項)的項目。資助范圍包......
我國繼續打出減稅降費“組合拳”惠及科學儀器行業2022年我國預計全年退稅減稅約2.5萬億元,其中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從“減稅降費”到“減稅降費+緩稅緩費”,新政策聚焦制造業、......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布了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評審結果。其中,安徽理工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福建師范大學、西安建筑科技大學、 ......
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部門推薦)資助結果,上海交通大學齊飛教授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等單位申報的“基于超高幀頻激光診斷的高溫高壓湍流燃燒研究裝置”項目獲得正式立項,資助直......
近日,由我校胡寧教授主持申報的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制項目“多模態相控陣非線性超聲檢測原理及儀器研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批準立項(批準號:12227801),項目直接經費845萬元。這是我校今年獲......
中新社北京8月19日電(記者阮煜琳)中國自然資源部19日消息,“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中國委員會成立會議19日在北京召開。為推動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相關目標落實,第72屆和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