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4月20日拍攝的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執行第一次下潛任務(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施雨岑 攝
新華社三亞4月27日電(記者施雨岑)在順利結束7個潛次的深海考古調查后,6名水下考古工作者從西沙群島北礁海域返航,并于27日抵達三亞。這是我國首次深海考古調查,按照預定計劃完成了所有工作內容,這意味著我國初步具備了深海考古作業能力。
本次深海考古調查原計劃下潛6次,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調整至7次。借助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水下考古工作者將工作海域最深拓展至水下1003米,下潛時長共計66小時51分,并成功采集到文物標本。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宋建忠說:“對我們而言,深海考古是一個全新的挑戰與重要的課題。通過這次調查,我們對深海的海底地形、地貌有了直觀的認識,對深海技術與水下考古的結合有了基本了解。在調查結束后,我們會對所有潛次搜集的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和討論,并形成工作報告,為發現和保護沉睡在南海深處的文化遺產奠定堅實的基礎。”
據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彭曉彤介紹,這是載人深潛器“深海勇士”號交付使用后首次開展試驗性應用航次。本次深海考古實踐將推動與深潛器配套的考古專用技術和裝備的研發,促進中國水下考古在深海領域的發展。
從福建莆田市文化和旅游局獲悉,在莆田木蘭溪流域考古調查中,發現了山邊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把莆田地區有人類生存活動的歷史至少提早到距今2萬年。調查隊在山邊遺址采集的石器照片。(莆田市博物館供圖)福建莆田......
12月3日,由上海科技館和同濟大學聯合打造的“深海園林”展在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亮相。該展是中國首個深海主題綜合性原創臨展,擁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冷水珊瑚林復原場景,數十件來自千米深海的珍稀......
一塊貓頭鷹式樣的石牌,藏于西班牙韋爾瓦博物館。圖片來自JuanJ.Negro科學家發現約5000年前,伊比利亞半島的少年們可能就會制作貓頭鷹形狀的石雕牌飾,用作玩具。這些發現或為青銅時期的......
日前,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以下簡稱考古科學中心)成立儀式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該校舉行。據介紹,考古科學中心由考古測年實驗室、分子考古實驗室、考古材料與文物保護實驗室、地學考古實驗室以及囊括海內......
9月23日,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謝和平領銜的深圳大學與四川大學團隊自主研制的深海沉積物(天然氣水合物)保溫保壓取樣裝備海試成功,這也是國際上首次獲得保溫保壓的深海沉積物(天然氣水合物)原位保真樣本。由謝和......
近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教授級高工何高文團隊揭示了深海沉積物中磷酸鹽組分對稀土元素的超常富集機制,并證實稀土富集主要在海水-沉積物界面附近完成。相關研究發表于GeochimicaE......
項目概況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企業信息采購科研儀器設備項目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江西省公共資源交易網(網址:http://jxsggzy.cn/web/)獲取招標文件,并于2022年09月29日09點......
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傳感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馮飛團隊與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聯合研制的深海MEMS氣相色譜儀,完成了2022年南海海試。海試前,上海微系......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研究團隊在《地層學雜志》發表封面文章,報道了中科院古脊椎所早期脊椎動物團隊在全國范圍志留紀淺海紅層中長達20年野外考察的重要......
愛登堡化石的藝術重構圖片來自:FrancesDunn英國科學家描述了一個早期刺胞動物(代表動物包括水母)形體構型已經固定下來的新化石,比之前認為形體構型開始固定的時間早了數千萬年。這個刺胞動物化石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