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6-26 11:14 原文鏈接: 我國科學家創造城際量子密鑰率新紀錄

    央廣網北京6月24日消息 近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袁之良團隊與南京大學尹華磊合作,首次在實驗上實現了打破安全碼率-距離界限的異步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也稱模式匹配量子密鑰分發),成功實現508公里光纖量子通信,以及破紀錄的城際密鑰率和雙光子干涉距離,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并被選為編輯推薦。美國物理學會Physics網站邀請國際專家撰寫了相關Viewpoint評論文章。同時,《物理評論快報》也以新聞發布的形式向科技界新聞媒體重點推介了該工作。

    點對點量子密鑰分發(QKD)的密鑰率隨著信道的損耗呈線性衰減。雙場量子密鑰分發(TF-QKD)可以使得密鑰率以信道衰減的平方根線性下降,因而受到了極大的關注和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但雙場協議系統實現復雜,通常需要相位跟蹤、頻率校準等模塊來保證穩定的長距離單光子干涉。

    尹華磊等于2022年提出一種新穎的異步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協議,該協議通過經典后處理實現時間復用,構建了雙光子貝爾態,建立起MDI-QKD與TF-QKD之間的橋梁。后測量配對技術可大大降低TF-QKD系統中對激光源、相位穩定性等的嚴格要求,在中長距離還可實現更高的安全密鑰率。

    袁之良團隊基于異步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協議(也稱為模式匹配量子密鑰分發,由清華大學馬雄峰組獨立提出)與新型的響應過濾方法,研制出200微秒時間間隔內仍可進行穩定異步雙光子干涉的量子密鑰分發系統,首次在無需相位跟蹤技術且進行了嚴格的組合安全有限密鑰分析的情況下突破了安全碼率界限。該實驗工作實現了創紀錄的雙光子干涉距離和城際密鑰率,將MDI-QKD的最大光纖傳輸距離從404公里提高到508公里。在400公里處其密鑰率相比之前提高了6個數量級,201公里與306公里處的安全密鑰率分別超過57000比特/秒與5000比特/秒,可滿足語音通信等實時加密需求。該研究成果對商用化、高安全城際量子密鑰分發系統和我國構建經濟高效的城際量子安全網絡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文章

    “大灣區科學家”搭建三地科技合作橋梁

    “大灣區科學家”搭建三地科技合作橋梁廣東加快推動粵港澳協同創新,蘇國輝院士率先在內地建立聯合實驗室“今天有沒有運動啊?”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暨南大學粵港澳中樞神經再生研究院院長蘇國輝與人聊天時,最常用......

    我國科學家創造城際量子密鑰率新紀錄

    央廣網北京6月24日消息近日,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袁之良團隊與南京大學尹華磊合作,首次在實驗上實現了打破安全碼率-距離界限的異步測量設備無關量子密鑰分發(也稱模式匹配量子密鑰分發),成功實現508公......

    專訪香港科學家陳清泉:研究電動車還要分秒必爭

    今年初,86歲的香港科學家陳清泉榮獲“感動中國2022年度人物”獎,頒獎詞是“中國制造,今天車轍遍布世界。你是先行者,你是領航員。”他說:“以前雖拿過很多獎,但這個獎意義非凡,讓我驚喜,感到無比光榮,......

    科學家發展并驗證一種新響應理論方法

    記者13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的郭國平教授和曹剛教授等人,與國外同行以及本源量子計算有限公司合作,從實驗和理論上研究了非色散耦合的受驅量子點—微波諧振腔雜化系統,發展并驗證了一種......

    尋訪山坡坡上的“科學家”

    時下,正是藍莓上市的季節,湖北各大果蔬市場里,藍莓供應充足、新鮮可口,頗受歡迎。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從湖北省科協了解到,湖北藍莓產業的從無到有是該省借助科學家力量,實施強縣工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一......

    華南植物園獲批中科院弘揚科學家精神示范基地

    5月6日,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中科院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近日對該園申報的《中科院科學家精神基地申報方案》進行了審核,認為該基地基本符合建設條件,批復同意基地掛牌“中科院弘揚科學家精神示范......

    科學家揭開元古宙地層“珍珠項鏈”存在之謎

    神秘的霍氏串珠(Horodyskia)是發現于元古宙地層中的形態類似一串珍珠項鏈的宏體化石,其生物成因和系統發育位置一直是學界之謎。記者17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

    科學家+工程師,科研成果如何有效轉化?

    產學研深度融合,不僅是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水平的具體路徑之一,也是培養科技創新人才的關鍵手段。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搜狐創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張......

    科學家研發出可穿戴人工喉還原準確率超90%

    一枚硬幣大小的石墨烯片,貼在頸部靠近喉嚨處,就能幫助發音障礙者獲得新“聲”。近日,清華大學集成電路學院任天令教授及合作團隊在智能語音交互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其研發的可穿戴人工喉可以感知喉部發聲相關信號,......

    科學家合作取得光合領域里程碑研究成果

    藻膽體(phycobilisome,PBS)是藍藻和紅藻主要的捕光天線,位于類囊體膜基質側,是迄今為止最大的捕光蛋白復合物。PBS通過內部色素團(bilins)將捕獲的光能以極高的效率傳遞至光系統II......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