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生態系統的動態演變是社會-生態系統研究的核心內容。識別長時間尺度社會-生態系統的演變階段、驅動因素和效應對未來的系統管理十分重要。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傅伯杰研究組發展了根據社會-生態系統要素相互作用變化識別系統演變階段的方法,識別了近千年來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的演變階段。這一研究成果于10月7日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
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演變階段(傅伯杰供圖)
穩態轉換是指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發生巨大、突然和持續的變化,是理解社會-生態系統變化的重要視角。現有的穩態轉換研究主要基于社會或生態要素時間序列的突變點識別,對系統要素間相互作用關注較少,而對穩態轉換影響效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局地尺度,對其跨尺度的溢出效應研究有限。
針對這些問題,研究團隊提出根據系統要素相互作用變化識別社會-生態系統穩態轉換,同時關注其驅動因素和本地與溢出效應的研究框架,并以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近千年的演變為案例證明了該框架的適用性。框架假設在一個演變階段(穩態)內,社會-生態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保持不變,而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變化則表示系統從一個階段演變到另一個階段。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驅動因素決定了社會-生態系統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而對本地和遠程的系統產生影響和效應
通過整合統計調查數據、歷史時期重建數據和相關文獻資料,該研究分析了黃土高原近千年來人口、耕地面積和森林覆蓋率等要素的關系變化,將其社會-生態系統演變劃分為5個階段:“耕種快速擴張”(1100-1750年代)、“耕種持續擴張”(1750-1950年代)、“農田工程以增加糧食生產”(1950-1970年代)、“從糧食生產向生態保護轉型”(1980-1990年代)、“植被恢復以保護生態環境”(2000年代至今)。研究還建立了黃土高原社會-生態系統狀態與政策、氣候、社會經濟等驅動因素和本地糧食生產、黃河輸沙量、徑流量、三角洲面積、下游自然決堤次數等本地與溢出效應的經驗聯系。
研究發現,前三個階段對糧食生產的追求破壞了當地生態環境,加劇了土壤侵蝕,對黃河下游和三角洲產生影響,而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恢復和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減少了黃土高原土壤侵蝕和黃河泥沙,但同時也帶來了徑流減少、黃河三角洲蝕退等新的問題。
傅伯杰表示,黃土高原案例分析表明,社會-生態系統管理需要從系統與綜合的角度,實現從追求單一目標到考慮要素相互作用,從關注局地到關注跨區域影響的轉型,這對社會-生態系統的長期管理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集約化農業和畜牧業的擴展導致森林和草地的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主要原因。不同營養級生物通過多樣性和相互作用,提供了多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即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因此,明......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浮游生物生態學研究團隊牽頭在人類活動引起的營養物質輸入背景下近海生態系統長期變化及穩態轉換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水研究》(......
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褐藻和海草的全球分布范圍縮減。這一研究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產生普遍影響提供了新證據。褐藻和海草是構建海洋生態系統的關鍵植物,它們參與......
“夢想成真”是所有人的愿望,科學家也不例外。為恢復喪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生態學家早期提出一個聽起來很美的“夢境”假說。他們援引美國奇幻電影FieldofDreams(中文譯作《夢幻成真》)中的一......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章家恩教授團隊在微塑料污染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環境國際》(EnvironmentInternational)。自20世紀......
三十多年扎根黃土地,三代科學家常駐鄉村田野,研發旱作農業技術,保障糧食穩產豐產,并建起了一座中國農業科學院山西壽陽旱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在山西......
美國科學家研究顯示,海洋熱浪對底棲魚生物量的影響有限。雖然某些情況下,短期熱事件之后確實會出現生物量減少,但這不是規律而是例外。這種變數出現的原因令人好奇。氣候變化被認為與極端溫度事件有關,這類事件對......
生態系統是復雜的動態平衡系統。一方面,植物個體一直處在生長變化中,個體間差異巨大,且鄰近個體間具有復雜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現為資源競爭);另一方面,由大量個體組成的植物群落一般具有穩定的結構特征(如林冠......
被譽為“地球之肺”的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全球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的“碳庫”資源。在全球氣候變化和“雙碳”(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背景下,如何利用先進科技手段守護好、利用好森林資源,......
過去十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6‰增速持續升高,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這是中國科學院昨天在京發布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