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工作人員正在往“雪龍”號上裝載物資。
6月25日,我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將從上海出發前往廈門,并在廈門作短暫停留后前往北極,執行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這次考察從7月1日正式開始,9月23日結束,全程85天。航程和考察時間都將打破以往3次北極科考的紀錄。
中新網西寧6月3日電(馬紅璐梁奔奔孫睿)記者3日從青海省氣象科研所獲悉,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和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聯合組成的綜合科學考察隊(以下簡稱“科考隊”)日前赴青海玉樹、西藏山南和阿里地區開展野外......
中國應急管理部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中國地震局科技與國際合作司副司長朱芳芳在會上介紹,中國將以“一帶一路地震科學考察聯盟”為基礎,與中亞國家共同探索建立協調、聯動、高效的天山地震科學考察機制。據介紹,......
地球上存在數千年的幽藍色純凈的北極冰川之下有哪些奧秘?全球溫室效應之下對冰川的消融有哪些影響?帶著這些長期困擾全球科學家的疑問,2023年,搭載哈工程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多波束冰形探測聲納,哈爾濱工程大......
日前,哈爾濱工程大學水聲通信與定位技術創新團隊被授予第二十八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2023年,哈工程“星海1000”極地探測無人潛器深潛于北極冰蓋之下,我國科研人員首次清晰地觀測北極海冰冰底形態......
瑞典和美國科學家對北極地區所有三種主要溫室氣體進行評估,發現北極永久凍土區域向大氣排放的碳比吸收的碳多,導致地球進一步變暖。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全球生物化學循環》雜志。科學家一直以來并不確定永久凍......
科技日報北京4月16日電 (記者劉霞)瑞典和美國科學家對北極地區三種主要溫室氣體評估發現,北極永久凍土區域向大氣排放的碳比吸收的碳多,導致地球進一步變暖。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全球生物化學......
2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學技術廳黨組書記、副廳長王成一行,前往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以下簡稱新疆生地所)調研第三次新疆綜合科學考察(以下簡稱第三次新疆科考),并就第三次新疆科考工作進展、......
記者從“巔峰使命”卓奧友峰科考大本營指揮現場獲悉,2023年10月1日上午,第二次青藏科考卓奧友峰極高海拔綜合科考隊成功登頂8201米頂峰,18名科考登頂隊員將在峰頂完成自動氣象站架設、冰雪測厚、采集......
9月13日,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加拿大高緯度北極地區(高北極)野外調查數據發現,全球變暖加速或推動了該地區的永久凍土融化和巨大的環境......
逐冰川、踏荒漠、訪江河,大自然架設起寬廣的探索舞臺,諸多謎團等待被破解;觀氣象、測水文、尋物種,科考人員帶著好奇和勇敢,通過實地勘探獲取新鮮全面的數據8月的塔克拉瑪干沙漠陽光熱烈,直直打在中國科學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