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即將到期,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研究本輪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到期后的政策。
草原生態保護補獎政策從2011年開始實施,已連續實施兩輪,覆蓋13個省(區)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每年投資經費近200億元。
這是當前我國最重要的生態補償機制,是新中國以來投資規模最大的草原生態治理措施,對于根本扭轉草原生態退化趨勢、實現草原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草原牧區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政策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成效,草原退化的趨勢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牧民收入水平得到明顯提升,生計得到改善,牧民的放牧飼養行為有了較大轉變,草地畜牧業結構和功能持續向好轉變。
基于過去10年對草原牧區牧戶的系統調研,綜合國內各主要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目前仍然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補償標準單一、標準偏低,不能反映禁牧或減牧后牧民收入減少的問題;草原生態補獎主要按面積或人頭發放,獎懲補助的激勵作用體現不夠,尤其是激勵減畜作用不足,補償實施后許多地區草原載畜率不降反升,超載過牧仍是普遍現象;牧民非牧就業渠道窄,轉產或兼業就業難,社會保障制度仍不健全,牧民仍然面臨著很大的生產和生計風險;基于自然和市場風險等,牧民形成了以超載為主要應對行為的自我保險策略,因此,如何推動和激勵牧民自主性減畜是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實施取得實效的關鍵。
因此,提出政策調整建議如下:
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長效機制。草原生態保護和恢復是一個長期性的艱巨任務,試圖通過短期的補償性項目全面實現預想的減畜目標和草原保護恢復目標是不現實的,必須長期堅持、持續發力,才能取得成效、不斷擴大和鞏固成果。草原牧區的經濟欠發達性和生態保護效益的外部性決定了由國家政府和相關省區進行生態補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因此要進一步明確草原生態補獎政策的長期延續性,根據實際需求科學核算和合理增加草原生態補獎經費。建議在現有補助標準基礎上提高至少1倍的草原生態補獎經費,建立和完善直接通暢的補償資金轉移支付體系,確保補償資金按時足額補償到位。
積極開展重點草原地區草原國家公園試點工作。在青海三江源地區、內蒙古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區,選擇典型和代表區域開展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堅持生態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突出保護修復生態。嚴格生態保護紅線規劃,實行最嚴格的保護。創新生態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建立資金保障長效機制。
建立以有效激勵牧民保護草原積極性為中心的草原生態補獎機制。牧民是草原生態保護和利用的直接相關人。牧戶的參與、感知、態度和行為是決定草原生態補獎政策實施能否取得效果的關鍵。因此,要在深入開展牧民應對風險下放牧和生計行為研究、鼓勵牧民積極參與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可以有效調動牧民參與保護的積極性的生態補償機制,堅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不撒胡椒面,該補就補,應補才補,變普惠式補貼為激勵性補助。利用3S、互聯網、大數據等高新技術提高草原監測監管能力,將嚴格監管和牧民主動積極保護協調統一。發揮基層組織作用,發揮鄉規民約的作用,變個體生態保護為社區或群體生態保護。
探索“以保代補”的政策轉變,推動實施草原畜牧業干旱指數保險。當前迫切需要加強草原畜牧業指數保險基礎數據庫建設,加強不同草原區的適用保險產品設計和推廣,加強牧民保險知識培訓和購買意愿引導。建議將20%的草原生態補獎資金轉為草原畜牧業指數保險資金,建立市場化的草原生態保險制度。
發展新型草原生態畜牧業經營模式。建立冬春季飼草料存儲和保障體系,科學應用補飼技術,有效減緩氣候風險對牧戶生產經營的波動影響,提高牧戶飼養水平和效率。發展天然草原節水灌溉和優質人工草地建植技術,提高飼草料生產能力;建立區域、縣域和牧戶多層級、“飼草+互聯網+供應鏈金融+連鎖”的飼草料儲存和運銷服務體系,提高保障能力;建立草原旱災和雪災等災害預警體系,提高災害和飼草料短缺預警能力。建立合理有序的草地流轉市場和制度,逐步走向規模化現代經營。拓寬牧民生計渠道,提高牧民非牧就業能力,在不降低牧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幫助牧民轉變生產方式,鼓勵和支持多元化生產經營。建議多措并舉培訓提高牧民非牧和兼牧生計能力,加強牧民非牧經營基礎設施平臺建設,引導和幫助牧民進行多元化生計選擇,實現牧區良性循環發展,推動牧區經濟高質量發展。
建立通暢的草原保護利益相關者信息反饋協調機制。建議重視和構建由研究人員、決策者、牧民等利益相關者組成的“生態—經濟—社會—政治”信息反饋機制,促進不同利益相關者在草原生態保護上的目標明確、信息通暢、決策準確、行動一致,以信息促保護。加強放牧生態等相關科研創新成果和知識的推廣和培訓,不斷提高牧民對可持續放牧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感知和認識。加強草原氣候風險和生態狀況等監測技術和系統的網絡化建設,提升及時實時反饋支持決策部門和服務農牧民的能力。加強對下一代牧民的科學放牧意愿、知識和技術的培養,解決未來誰放牧的問題。
9月20日至22日,第六屆青年生命科學論壇在長沙舉辦。論壇由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生命科學分會發起。開幕式現場。主辦方供圖此次論壇設置了開幕式、大會報告、邀請報告、口頭報告等環節,來自中國科學院亞熱......
9月19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下稱亞熱帶生態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主持召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項目(C類)《規模豬場種養循環農業創新技術體系研究與示范》建議研討會。會議現場。......
編者按: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這里要加一個‘沙’字”。如沙地中不老的榆樹,如原野里茂盛的草叢,扎根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渾......
9月11日,中國工程院戰略研究與咨詢項目“湖北省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工程研究”在湖北武漢召開院士建議書專家咨詢會。該項目在中國工程院和湖北省科協的大力支持下進展順利,已進入成果總結階段。項目研究助理、......
2024年8月15日是第二個全國生態日。當日,南岳衡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館開館。 揭牌開館。周翔宇攝該館分為“五岳獨秀”“萬物共生”“走進自然”三個版塊,充分結合南岳衡山的自然資源和人......
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2024年8月20日至21日,第三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分別向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慶、云南等7省(市)反饋督察情況。反饋會由相關省(市)政府主要領導主持,督察......
8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山東海陽一體化小型堆示范......
8月18日上午,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成果發布會在西藏拉薩舉行。第二次青藏科考是新時代的一項重大標志性科學工程。國家第二次青藏科考領導小組成員單位相關領導、第二次青藏科考......
7月26日,中國科學院若爾蓋濕地生態研究站(以下簡稱若爾蓋站)在紅色草原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紅原縣全面投入使用。若爾蓋濕地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是我國高寒濕地的主要集中分布區,也是我國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
7月23日,“共啟AI豫見未來”2024光合組織領導人大會在鄭州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光合組織伙伴齊聚一堂探討計算產業發展未來,并深入了解河南相關產業基礎、營商環境及政策扶持。會上,光合組織公布多項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