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11-18 09:56 原文鏈接: 我國資源能源形勢:尋求新型可替代能源是當務之急

      今年6月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向科學界提出,要重點推動八大科研領域發展,爭取盡快取得突破性進展。

      這八大領域涵蓋可持續能源與資源、先進材料與智能綠色制造、信息網絡、生態高值農業和生物產業、普惠健康保障、生態與環境保育發展、空天海洋能力新拓展、國家與公共安全,涉及中國未來的經濟社會基礎和戰略體系。

      這是近期科技領域出現頻率很高的8個詞組。顯然,這八大領域的重要性體現在國家各層面,尤其已成為科技界的共識。

      中科院發布的《創新2050》中明確了這八大體系的結構、特征、分階段目標和所需要的科技支撐,并制定了相應重點領域的科技發展路線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相關領域專家相繼在人民網、中科院網站接受在線采訪,釋解這八大領域的發展方向、戰略和存在的問題。

      盡管領域、方向不同,但是他們總結了發展的共性:“如果沒有作好準備,抓住代際轉移機遇,我們會再一次走到技術的邊緣;如果不能走科技主導發展之路,一切戰略目標將不可能實現……”

      本報從今天開出專欄“中國八大經濟社會基礎和戰略體系展望”,擷取中科院八大領域專家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國家對礦藏資源的需求量也在急劇增加。“按這種需求量,我國已經探明的一些主要礦藏最多只能維持開采10年左右。”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所長胡瑞忠如是說。

      而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所研究員陳勇也坦陳,我國化石能源的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差至少20年,尋求新型可替代的能源是當務之急。

      這也就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今年6月舉行的中國科學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會上發表講話時,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列在8個要重點推動的科技領域之首的主要原因。

      家底:資源能源形勢嚴峻

      能源和礦產資源都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非常重要的物質基礎。據統計,世界95%以上的能源、9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和70%以上的農業深層資源,都來自礦藏資源。

      我國雖然是一個礦業大國,但由于人口總數多,因此人均資源的占有量非常有限,這也直接導致了我國資源狀況的嚴峻形勢。

      在日前由中科院和人民網科技頻道聯合主辦的訪談節目中,胡瑞忠詳細分析了礦產資源嚴峻性的具體表現。

      胡瑞忠表示,第一方面,我國對礦藏資源的需求量很大。這種需求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一直在急劇增加,至少要到2025年以后才能進入一個緩慢增長的態勢。

      第二方面,我國現在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的保障能力不足。這主要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第一是我國人均探明資源量只占世界平均值的1/2;第二是已經探明的儲量結構不合理,我國一些優勢礦產需求量不是很大,需求量大的反倒非常緊缺。

      據有關專家預測,我國利用的45種主要礦藏里面,到2020年可以滿足需求的可能只有9種。而最近10年來,礦藏資源的國際價格一路飆升,幾年之內翻了好幾番,我國礦藏進出口的貿易逆差現在達到了每年1000多億美元。

      “這么大一個國家,資源這么緊缺,如果還不加強礦產資源的研究、勘探、開發、利用,會對我國今后的發展形成制約,從經濟發展、從安全角度來考慮,也必須加強這個領域的開發利用方面的工作。”胡瑞忠說。

      而化石能源形勢同樣不容樂觀。陳勇表示,我國的能源結構主要以煤炭為主,但從全世界來看,我國的人均擁有量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

      “能源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石。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的經濟發展基本上和能源消耗成正比,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也不例外。”陳勇說,“化石能源能否支撐中國快速的發展,我們如何形成一種新的能源發展戰略彌補人均占有量的不足,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潛力:找礦勘察前景光明

      幾十年來,我國在找礦勘察這個領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胡瑞忠表示,我國礦產資源總探明儲量居世界第三,不僅是一個礦業大國,而且找礦潛力巨大。

      目前我國已經發現171個礦種,探明儲量的已經達到159種,其中20多種礦的探明儲量位居世界前列,如鎢礦、錫礦、銻礦、稀土礦等大約12種位居世界第一。從探明的總儲量來看,我國探明儲量占全球的12%,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居世界第三位,是一個礦產資源大國。

      此外,我國進一步找礦的潛力巨大。胡瑞忠分析稱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成礦地質條件很好,世界三大成礦地區在我國都有分布;第二,經過幾十年的勘察,我國已發現將近20萬個礦產地,但目前經過勘探的只有2萬多個,還有90%以上已經發現的礦產地沒有進一步的深入工作。

      胡瑞忠同時指出,我國還有很多處女地沒有開展勘探工作。比如西部地區、青藏地區,以及一些無人區。這些地區不論地表、近地表還是深部,都應該有很大的找礦潛力;東部地區雖然工業程度很高,但還有很多植被覆蓋區和紅土覆蓋區,找礦潛力還很大。

      最后,我國目前已發現礦床的勘探和開采深度普遍偏淺。國際上一些礦業大國目前礦床的勘探開采深度可以達到2500米到4000米以下,南非還在計劃開采地下6公里的礦產,但是我國絕大多數礦產開采深度都小于500米。

      “開采深度偏淺,一方面是因為成礦作用在不同的地方不一樣,我國有些礦床本身的規模就較小。”胡瑞忠說,“另一方面,也與我們長期以來不重視深部成礦理論和成礦預測的研究、比較缺乏高精度探測深部礦體的高新技術有關。”

      技術:水平落后須加大科技創新

      從工業革命以來所使用的化石能源屬于非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是一種高碳能源,它的應用涉及到溫室效應和碳排放等問題。所以,無論從資源角度還是環境角度,化石能源對于全世界來講,都面臨著很大的挑戰,尋求新型可替代的能源是當務之急。

      而陳勇認為,我國在發展能源的問題上,始終處于一種被動的局面。他坦言:“我國化石能源的技術水平與世界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相差至少20年。雖然我們現有的一些技術和裝備處在國際先進水平,但現有的能源關鍵技術和核心大都依靠引進。”

      因此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新型能源方面,陳勇希望我國能夠抓住機遇,取得跨越性的發展。

      “我們和國際在這些新能源領域的差距沒有像化石能源相差的那么大,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機遇。通過發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在技術上能夠有所突破,在新一輪能源競爭中,我們就能夠搶占制高點。”陳勇表示。

      在新能源領域,雖然國外的商業化應用水平比我國稍微高一些,但規模也沒有達到可以完全替代化石能源的程度。而我國在新能源研究方面還是具備一定的優勢的,比如薄膜太陽能電池,一些新型風力系統的設計,以及海洋技術的發展等。

      “由于理論的問題、技術的問題,我認為現在國際上一些先進的新能源技術,還有需要突破的地方。”陳勇說,“這就給我們帶來了機會。”

      警惕:產業過快發展或致技術脫節

      在談到我國能源建設的問題時,陳勇認為,要加強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但不要太急于規模化地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產業。

      “現在我們無論在人才、技術、教育、政策、環境、需求,還是人們的認識方面,都準備得不充分。”陳勇強調,“技術和產業是兩個概念。”

      陳勇表示,中央提倡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近10年或20年主要是發展技術。如果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尤其是自主創新技術還無法支撐的情況下過快地發展產業,由于大量的技術引進或輸入裝備,最終有可能使我們在新的能源領域又產生了新的落后。

      陳勇表示,能源是一個投資大、周期長、慣性強并具有排他性特點的領域,能源不僅是經濟性、商品性資源,更是政治性、戰略性資源,所以在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時一定要統籌規劃,科學地制定發展戰略和路線圖。

      如果過快或盲目地發展產業,而技術沒跟上,就只能依靠不斷進口技術和裝備,這樣勢必擠占我國的技術發展空間,使得一些自主創新技術始終得不到應用。陳勇認為,加強新能源發展規律性的研究,加強能源發展路線圖的科學研究,都是非常重要的。

      陳勇說:“10年前,我們提出要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時候,沒有太多的人來呼應這個事,有人甚至認為這是很可笑的。結果現在全社會都在說要發展可再生能源,又走向了另外一個歧途。這是一個長周期的發展過程,需要很多的積淀才行。”

      “化石能源是屬于資源缺失,我們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講資源量比較少;別到了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時候,我們卻變成了一種技術缺失,這樣我們始終是被動的。”陳勇最后說。

    相關文章

    首個超充地方標準實施助推產業鏈協同發展

    作為破解新能源車續航焦慮的關鍵突破,超級充電站讓新能源車補能時間與燃油車接近,短短幾分鐘,就可滿電出發。各地超充建設正在加速,不過,要達到怎樣的標準才是超充?4月1日起,超充有了首個地方標準。由深圳市......

    江桂斌院士:新能源發展需重視環境污染新問題

    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三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江桂斌“發展新能源對于實現碳中和非常關鍵,但也要防范其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生態環境風險。”中國科學院院士江桂斌近日......

    新能源重磅利好!外資突然唱多寧德時代

    【新能源重磅利好!外資突然唱多寧德時代黃仁勛、奧特曼:AI的盡頭是光伏和儲能】3月10日,摩根士丹利發布報告,將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CATL)的評級上調至“超配”,并設定目標價為210元人民幣。這個......

    歐陽明高院士: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有望突破40%

    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958.7萬輛和949.5萬輛,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與此同時,被稱為“新三樣”的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出口總額達1.06萬億元,首次突破萬億大關。2月......

    萬鋼與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會長馬丁?舒爾茨舉行會晤

    2月6日,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京會晤德國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會會長、歐洲議會前議長馬丁·舒爾茨(MartinSchulz)一行。雙方就加強中德及中歐科技合作等相關話題交流探討。萬鋼對舒爾茨一行來訪表示......

    久久為功|以綠色為底色為世界貢獻減排與發展方案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發布的數據,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5.1億千瓦,中國貢獻超過一半。我國在綠色能源領域持續深耕、久久為功,為世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注入強勁動力。近年來,我國將能源綠色......

    首屆城市新能源高峰論壇亮相未來科學城

    1月20日,首屆城市新能源高峰論壇在北京市昌平區未來科學城舉行。政府領導、行業協會、專家學者、企業代表約300余人齊聚論壇,從“雙碳”領域政策解讀、頂層規劃、能源轉型、智慧運營、前沿能源技術應用等方面......

    新建1萬個電動汽車公共充電樁!上海政府報告出爐

    2024年1月23日上午,上海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正式開幕,市長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顯示,2023年,上海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生產總值達到4.72萬億元,增長5%。地方一般......

    國家能源局:加快培育綠色電力消費市場

    國家能源局日前印發《2024年能源監管工作要點》,其中提出,有序推進新能源參與市場交易。加強市場機制創新,逐步擴大新能源市場化交易比例,實現新能源發展與市場建設協調推進,更好發揮市場促進消納作用。加快......

    山東大學成立新能源并網數字孿生聯合實驗室

    1月16日,山東大學—科梁信息新能源并網數字孿生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山東大學舉行。山東大學副校長朱德建、上海科梁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桑蘇明出席儀式并致辭。朱德建在致辭中表示,此次共建聯合實驗室是......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