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記者童克難北京報道 “湖泊水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啟動會暨第一屆理事會會議10月13日在北京召開,環境保護部副部長黃潤秋出席啟動會并講話。
黃潤秋表示,湖泊水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是環境保護部第一個國家工程實驗室,是繼“環境基準與風險評估國家重點實驗室”之后的又一重要研究平臺。實驗室的建立,進一步強化了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在水環境科學研究領域的優勢和特色,完善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鏈條,將為湖泊環境管理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撐。
黃潤秋指出,實驗室的成立恰逢其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湖泊是重要的生態資源,是水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中具有獨特的重要地位。實驗室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保護理念開展湖泊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究,是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舉措。實驗室的成立也是我國湖泊環境管理的急迫需求。我國湖泊類型多樣,各有特點,部分湖泊污染與富營養化問題突出,環境風險高,生態受損嚴重,環境治理面臨復雜性和多樣性,亟須在科學理論和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實驗室具備良好的基礎條件和人才優勢,依托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籌建,部分國內湖泊環境保護領域的優秀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參與共建,可以有效發揮“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的經驗和成果,各方優勢互補、形成合力,為實驗室今后的建設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黃潤秋對湖泊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提出三點要求:一是要加強管理團隊建設。管理團隊要擔負實驗室建設的主體責任,加強團結,凝聚人心,匯集智慧,把各方面的思想和行動凝聚到實驗室的建設和發展上。二是要爭創一流。要聚集和培養一流的團隊和人才,形成一流的成果,為環境保護部的重要決策和標準規范制定提供技術支撐。此外,實驗室還要有足夠的社會展示度,在國內外有一流的表現,成果和聲譽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三是要勇于實踐,大膽創新,建立和完善實驗室的管理制度,形成激發能力、鼓勵創新的機制。
環境保護部有關司局負責人以及實驗室理事會、技術委員會成員,實驗室主任、副主任,主要技術方向團隊成員等參加會議。
在全球范圍內,淡水湖和水庫儲存了地球87%的液態淡水,是人類和地球生態系統的寶貴資源。盡管湖泊為大部分人類提供的用水比河流還多,但與河流不同,它沒有得到很好的監測。目前,湖泊水位的長期變化趨勢在很大程......
在人類活動和氣候變暖雙重壓力下,湖泊水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全球超過60%湖泊呈現富營養化狀態,8.8%湖泊出現藻華。草、藻型不同穩態類型的演變和轉化一直是湖泊生態學研究熱點之一,但由于缺乏長時序草藻數據......
近日,《科學通報》發表的一項研究闡明了青藏高原湖泊二氧化碳交換通量及碳源匯特征,揭示了青藏高原水體碳交換過程的驅動機制。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于貴瑞、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高揚、中國科學......
全面闡明湖泊磷循環過程并揭示其對生態系統影響一直是環境科學領域研究熱點。由于傳統認知和分析方法不足,絕大多數研究均以正五價的磷酸鹽(P+V)為基礎,忽略了磷化氫(P-III)、次亞磷酸鹽(P+I)和亞......
日前,第一屆面源污染治理與管控高峰論壇在云南大理古生村舉行。該論壇由“流域面源污染監測與負荷估算”“面源污染控制技術”“面源污染防治案例與政策”3個專題組成,專家學者深入討論了當前面源污染治理亟待解決......
不久前,“塔克拉瑪干沙漠出現眾多湖泊”的話題沖上熱搜,引發輿論熱議。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在水資源利用方面帶給人們哪些思考?為此,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陳亞寧。陳亞寧介紹,......
近日,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正式印發《廣東省縣級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編制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據悉,這是廣東省開展生態修復的重要指導文件之一。《指南》由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牽頭,廣東省科學院廣州地理研究所......
10月26日,湖南洞庭湖湖泊濕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下稱“洞庭湖站”)大通湖分站在湖南益陽市大通湖區揭牌成立。該分站依托大通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和南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通湖分局建立。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274.shtm青藏高原湖泊眾多,被稱為“亞洲水塔”,湖泊面積約占全國湖泊......
溶解性有機物(DOM)是全球水體有機碳的一個大的儲存庫,也是水環境中生物體的主要營養底物和碳源,對全球碳循環具有重要貢獻。同時,過量的DOM可能會導致天然水體變成“棕色”,阻礙太陽輻射在水層中的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