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黑龍江伊春舉行的地質古生物國際會議上,專家一致認為吉林大學主持確定的“白堊紀-古近紀地層界線”(K-Pg, K-T界線) 成果達到了國際標準,該界線成為我國首個具有國際對比標準的陸相K-Pg界線。會議期間,相關組織還在黑龍江嘉蔭烏云小河沿舉行了K-Pg界線立碑典禮,正式宣布我國首個陸相白堊紀-古近紀地層界線國際性點位確立。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氣候帶影響了早期恐龍分布。來自津巴布韋的一組新的三疊世恐龍化石顯示,最早的恐龍集中在泛大陸(也稱盤古大陸)這個古超級大陸南端的溫帶區。這項研究結......
直播時間:2022年8月5日(周五)20:00直播地址:科學網新浪微博直播間掃碼進入科學網新浪微博直播間觀看直播科學網微信視頻號將同步直播科學網B站將同步直播科學網抖音將同步直播主講人王原中國科學院古......
5月17日,2022年“5·18國際博物館日和5·19中國旅游日”自貢市主會場活動,在自貢恐龍博物館舉行。會上,自貢恐龍博物館、重慶云陽縣普安恐龍化石管理委員會、重慶市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208水文地質......
中國古生物學會3月10日在南京發布“2021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本次入選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
苔蘚植物是維管植物的姐妹類群,包括苔類、蘚類和角苔類,全世界約有2.3萬種,是陸地植物中物種多樣性僅次于被子植物(約有30萬種)的第二大類群。苔類植物可能起源于晚奧陶世,目前最早的苔類大化石發現于美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3/474841.shtm苔蘚植物是維管植物的姐妹類群,包括苔類、蘚類和角苔類,全世界約有2.3萬種,是陸地植......
中國東部白堊紀晚期至第三紀早期,發育了大量內陸含鹽油氣盆地,如勝利油田、中原油田、江蘇油田和江漢油田等。自1979年在勝利油田發現海生枝管藻與龍介蟲化石,中國東部是否發生過海侵成為石油學界爭論的重點,......
白堊紀是地質歷史的溫室氣候期,當時氣候非常炎熱,CO2濃度大約是現今的4倍。眾多的古氣候記錄顯示這種溫暖的氣候在白堊紀晚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氣候隨之波動性地逐步變冷。然而,這些氣候變化記錄大多數是從海......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麗等人通過研究發現,在白堊紀三冬期-坎潘期轉變時期,松遼盆地存在長時間的降雨事件,或長達30萬年。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松遼盆地是全......
2月1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只比以往標本都大的反鳥類翅膀,對學者理解白堊紀反鳥類體型和翅膀上的羽毛外觀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