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在天宮二號完成植物生長全過程實驗 在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實驗室里拍攝的擬南芥,用于與天宮二號上種植的同一品種擬南芥進行對比研究。天宮二號在軌運行兩年多來,開展了眾多空間科學和應用實驗,其中包括完成我國首次高等植物“從種子到種子”的空間長周期培養實驗,為發展空間植物培養技術、探索保障人類長期空間生存,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據課題負責人、中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鄭慧瓊研究員介紹,高等植物是空間生態生保系統的關鍵因素。如何利用植物在空間生產糧食與蔬菜,供人類長期空間生活需求,是載人航天必須要解決的關鍵科學問題之一。
以往,我國利用返回式衛星也曾開展過多次空間搭載飛行實驗,但由于在太空中時間有限,最多只能展開種子萌發、幼苗生長階段的實驗。2016年9月15日,天宮二號在發射之際,搭載了一個由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微型培養箱,里面種植有糧食作物的典型代表水稻,和綠葉植物的典型代表擬南芥。
除了部分植物樣品于2016年11月18日隨著神舟十一號返回地面,大部分植物樣品至今仍然留在天宮二號。科研人員成功地通過地面遙控,對留在太空中的培養箱進行溫控和澆水,啟動了擬南芥和水稻生長,并順利開花結果。這是我國首次在太空中完成“從種子到種子”全過程的空間植物培養實驗。
鄭慧瓊表示,此次實驗驗證了利用植物光周期反應原理調控空間植物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設計思想,為有效利用空間有限資源進行最大化的植物生產,提供了重要空間實驗證據;首次成功獲得了擬南芥和水稻在“長日”與“短日”條件下,生長發育全過程的實時圖像數據,有多項新的發現;在國際上首次成功為基因信息安裝了“追蹤器”,利用植物開花基因“啟動子”帶動綠色熒光蛋白,在微重力條件下表達并獲得實時熒光圖像;首次獲得微重力在葉維管組織發育作用的證據,并對其進行了轉錄組分析;首次對水稻吐水、擬南芥壽命和根的“向觸性運動”進行了觀察與分析。
通過與地面上同步種植的水稻與擬南芥進行對比研究,科研人員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現象:例如,由于在太空中沒有地球上的重力引導,植物方向感差,根的定向生長運動明顯受阻,太空中的水也不能有效地回到土壤中。但在太空微重力的條件下,水稻的吐水活性卻顯著增強。利用這一特性,未來可應用于空間制備凈化水或空間制藥。
“點頭運動”是植物細胞周期性生長的外在表現,其過程受到生物鐘基因的嚴格控制。研究發現,太空中生長的擬南芥花序軸的點頭幅度和頻率,都明顯小于地面對照,說明微重力抑制了植物的點頭運動。
研究還發現,植物在太空中雖然開花晚,長得慢,但衰老速度慢,壽命顯著延長。太空中擬南芥在“長日”條件下,植株比地面對照多活65天,“短日”轉“長日”,植株則比地面多活456天。在太空中,水稻的第一和第二葉片衰老也慢于地面。
在大約公元前450年到公元前950年之間,生活在今天亞馬遜地區的數百萬美洲印第安人通過各種過程改造了原本貧瘠的土壤。經過許多代人的努力,土壤被他們用于做飯和焚燒垃圾、動物骨頭、碎陶器、堆肥和糞便的低強......
植物的種子,到了太空能萌發、生長、開花,進而產生種子嗎?在空間站問天實驗艙里,一項饒有趣味的植物生長實驗正在進行。自7月28日實驗單元安裝完成、7月29日通過地面程序注入指令啟動實驗,一個月來,隨艙發......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科研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建宇院士團隊,通過“天宮二號”和4個衛星地面站上的緊湊型量子密鑰分發(QKD)終端,實現了空—地量子保密通信......
三年前的今日,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受控離軌并再入大氣層,為我國空間實驗室任務畫上圓滿句號。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在軌示意圖作為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二號先后與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和天舟一號貨運......
中新網北京2月25日電(記者孫自法)夜間燈光造成的光污染對周邊植物生長有什么影響?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中科院東北地理所)科研團隊聯合德國同行最新完成的一項研究給出答案稱,光污染不僅可能......
近日,中國空間站再傳喜訊——1月8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乘組在地面科技人員的密切協同下,在核心艙內采取手控遙操作方式,圓滿完成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交會對接試驗。通過浪漫的“太空之吻”試驗,初......
生長素是植物體內最重要的激素之一,參與了植物絕大多數的生長發育和適應復雜環境的過程,其核心功能在于對細胞生長的調控。福建農林大學研究團隊發現了生長素調控植物生長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在《Nature》發......
作為植物生長的限制因素,土壤養分可利用性會調控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特別是在凍土融化背景下,土壤養分可利用性對生態系統碳循環關鍵過程的調節作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生態系統碳循環對氣候變暖反......
與基于模式植物(如擬南芥等)來揭示光周期是如何調節植物生長機制的傳統實驗研究相比,探索天然林木生長如何與光周期互作機制方面的研究鮮有文獻報道。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黃建國研究團隊與國內外同行,利用......
由太原市教育局、中北大學、中國航天科技國際交流中心三方聯合共建的航空航天科技教育研究院,12月13日在山西太原成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吳勁風,中北大學校長沈興全,太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