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人類與病毒的殊死較量,這是科學與時間的生死競賽。
“盡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問題,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作為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全國各地高校、科研機構快速行動,在疫情可溯、可診、可防、可控方面合力攻關,與病魔較量,同時間賽跑,把一項項科研成果寫在祖國大地上,筑起科學而堅固的戰“疫”長城。
抗擊疫情就是科研使命
處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風暴中心”的華中科技大學保持戰時狀態,“火力全開”。3.3萬名醫護人員、8900余張病床、管理方艙病床近6000張……在這場戰“疫”中,華中科技大學共有10家附屬醫院投入到救治患者一線,成為全國投入最多床位和醫護人員的高校。
“同濟咖啡”和“協和紅茶”,這是學校協和醫院推出的預防新冠肺炎和輕癥治療的中藥——金葉敗毒顆粒和“協和1號、2號”,因為藥效好,患者們給它們起了親切通俗的名稱。此外,李華教授團隊在新冠肺炎病毒藥物干預靶點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法醫病理學劉良教授團隊率先開展新冠肺炎死亡病理解剖,目前已經開展了9例,撰寫了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病理解剖診斷報告。
“在科研方面,華中科技大學一直堅持既頂天又立地。華中大人要寫好兩篇文章,一篇是發表在期刊論文上的文章,一篇是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文章,當然第二篇更重要。”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邵新宇說。
武漢大學也充分發揮多學科優勢和完整的醫學學科體系優勢,在醫療救治、科學研究上積極作為,貢獻力量。學校病毒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藍柯團隊、藥學院劉天罡團隊、洪學傳團隊發現8種藥物或化合物在體外試驗中對新冠病毒有明顯抑制作用。在臨床診斷與治療方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余追教授,根據在金銀潭醫院工作的經驗向湖北省防控指揮部提供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癥病例救治方案”,收到較好臨床效果。
當前核酸檢測準確率不高,CT影像靠人工鑒別需耗費大量時間精力。針對疫情一線救治患者的難點,復旦大學科研團隊也在加緊攻關人工智能輔助診斷。1月29日,由復旦大學副校長張志勇牽頭,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和大數據研究院聯合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放射科,啟動新冠肺炎影像學AI智能輔助診斷相關研究工作。
“影像科醫生診斷一個病例要看400層左右的影像,加上前后對比,最快也需要5~10分鐘,而算法只需要幾秒鐘。”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薛向陽介紹,這背后真正的“最強大腦”是算法模型。
“我們開展這項研究,從臨床需求中來,也要回到臨床應用中去,以抗擊疫情為使命,以解決實際問題為核心。”張志勇說。自疫情發生以來,復旦大學立即啟動了一批應急性和原創性攻關項目,鼓勵多學科交叉、醫工結合、校企合作,將研究成果盡快應用到戰勝疫情中。
合奏生命至上的科技強音
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醫學、藥學、病毒學、生物學等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在各自“競賽跑道”爭分奪秒、全力攻關。
新冠肺炎部分患者早期病情較輕,但后期突然加重,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炎癥風暴”。在安徽中國科技大學,攻克這個病因的科研正緊鑼密鼓展開。
“不能坐在家里瞎猜,必須分析樣本。”中國科技大學魏海明教授團隊第一時間將實驗室前移到學校附一院感染病院區,與奮戰在一線的醫師團隊開展聯合攻關。1月31日下午2點,病毒樣本檢測開始。夜里11點,初步結果就出來了。研究團隊對33例新冠肺炎病人血液30項免疫學指標全面分析,發現了病毒感染人體后會讓機體產生炎癥因子,形成“炎癥風暴”。2月5日,第一批病人用上了團隊研發的藥物“托珠單抗”。
日前,利用新冠肺炎康復期病人血漿治療初見成效,但大規模使用仍然受限。北京大學傳來好消息。在北京市科委協調支持下,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發揮所長,用最新的技術努力尋找治療手段、改進診斷方法,并聯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北京義翹神州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用高通量單細胞測序找到了新冠肺炎多種全人源抗體,有望為大規模疫情防控提供解決方案。
重慶大學有著醫工學科交叉的優勢,戰“疫”時刻,學校緊急啟動抗擊疫情的應急攻關科研項目。圍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途徑、干預阻斷、臨床治療、快速診斷檢測技術,學校加快技術攻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五位一體’臨床治療研究”等6項應急科研項目和8項2020年度第一批“醫工融合”項目第一時間啟動。學校醫學院羅陽教授團隊在前期檢測技術研究的基礎上,研發的新冠病毒核酸快速檢測試劑盒,經臨床試驗對比,可在1小時內實現新冠肺炎的快速檢測。
復工復產,集智聚力
“果子貍20只、竹鼠10只、豪豬5份、豚鼠10只、獾子3只,每只釆集血樣、咽拭子、鼻拭子、糞便樣本,等待排查。”3月3日晚,華中農業大學金梅林教授剛從華南海鮮市場回校,一邊細數她的工作量,一邊馬不停蹄地走進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繼續研究。
疫情下的春耕生產,也是華中農業大學學者的重點關切。3月4日一大早,長江學者姜道宏教授就依托“云端”平臺診斷植物病蟲害,為當地農民遠程診斷。而該學院的羅朝喜、張宏宇、周廣生、劉立軍等科學家也在“農技速遞”板塊為油菜栽培、桃樹病蟲害防治等提供技術幫助。“疫情之戰須臾不可松懈,春耕也到了緊要關頭,就地幫助農業生產,對教師來說,就是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華中農業大學校長李召虎介紹。
“這些標紅的地址是患者去過的地方,盡量不要去。”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車萬翔指著手機上的地圖對記者說。這是他們團隊師生用5天時間設計出的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活動軌跡智能地圖。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哈爾濱工業大學主動作為,積極以科研攻關助力戰“疫”。截至2月24日,學校已經啟動《綠色消毒方法與技術應用》等各類項目111項,分別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疫情防控。
自2月中旬開始,深圳在人口流入城市中名列全國前茅。1200多萬人相繼進城;200多萬家企業開始陸續復工復產。巨大的流動人口,深圳如何應對?關鍵時刻,深圳大學利用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技術,發揮出積極作用。
在“某患者‘香港—武漢—深圳跨城軌跡”可視化地圖上,一顆顆閃爍的紅點把一個新冠肺炎患者活動足跡清晰地勾勒出來。可視化地圖形象地向人們報告:“如下圖所示,患者進行了多處跨城區訪問,涉病場所分布總體呈現彌散式。”依據人工智能、大數據,深圳大學陸續發布了“深圳、香港、新加坡三地疫情可視分析報告”,在監控人員流向、分析復工風險等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
2月28日,廣州再傳戰“疫”喜訊。廣州開發區、廣州高新區、中新廣州知識城舉行“百大項目慶百年”活動,百余個重點產業和科技創新項目落地生根、簽約動工。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專家鐘南山發來寄語:“我們開發區很多企業單位,包括達安基因、萬孚等等,在很短的時間內,制作出了核酸的檢測試劑盒,和信做出了抗體,我們的健研院在很短的時間研發出了一個新藥。現在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所以我們高新區的159個企業,在很多方面作出了實質性的、突出的貢獻。”
在159個項目中,廣東粵港澳大灣區國家納米科技創新研究院納米生物安全中心與廣州生物安全創新研究院的揭牌引人矚目。中國科學院院士、廣州再生醫學與健康廣東省實驗室主任徐濤領銜廣州生物安全創新研究院,他這樣規劃未來:“打造一支建制化隊伍,持續開展生物安全領域研究,打通從基礎科學發現、關鍵技術突破到產業應用的完整創新鏈,構建集‘偵檢消防治’于一體的綜合性生物安全科技高地和產業高地。”
近年來,我國各地圍繞支持科技領軍企業發展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但我國科技領軍企業還存在缺乏頂層設計、創新能力偏弱等問題,急需加強體系化布局,培育發展壯大一批服務國家需求、代表國家水平,在應急攻關中靠得......
2021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回望過去一年,我國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征程,沉著應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構建新發展格局邁出新步伐,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這是人類與病毒的殊死較量,這是科學與時間的生死競賽。“盡快攻克疫情防控的重點難點問題,為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提供強大科技支撐。”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關作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