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使人類第一次能夠實時地觀察單個原子在物質表面的排列狀態和與表面電子行為有關的物化性質,在表面科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研究中有著重大的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前景,被國際科學界公認為20世紀80年代世界十大科技成就之一 。
隧道針尖
隧道針尖的結構是掃描隧道顯微技術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之一。針尖的大小、形狀和化學同一性不僅影響著掃描隧道顯微鏡圖像的分辨率和圖像的形狀,而且也影響著測定的電子態。
掃描隧道顯微鏡結構
針尖的宏觀結構應使得針尖具有高的彎曲共振頻率,從而可以減少相位滯后,提高采集速度。如果針尖的尖端只有一個穩定的原子而不是有多重針尖,那么隧道電流就會很穩定,而且能夠獲得原子級分辨的圖像。針尖的化學純度高,就不會涉及系列勢壘。例如,針尖表面若有氧化層,則其電阻可能會高于隧道間隙的阻值,從而導致針尖和樣品間產生隧道電流之前,二者就發生碰撞 。
制備針尖的材料主要有金屬鎢絲、鉑-銥合金絲等。鎢針尖的制備常用電化學腐蝕法。而鉑- 銥合金針尖則多用機械成型法,一般 直接用剪刀剪切 而成。不論哪一種針尖,其表面往往覆蓋著一層氧化層,或吸附一定的雜質,這經常是造成隧道電流不穩、噪音大和掃描隧道顯微鏡圖象的不可預期性的原因。因此,每次實驗前,都要對針尖進行處理,一般用化學法清洗,去除表面的氧化層及雜質,保證針尖具有良好的導電性。
三維掃描控制器
由于儀器中要控制針尖在樣品表面進行高精度的掃描,用普通機械的控制是很難達到這一要求的。
壓電陶瓷利用了壓電現象。所謂的壓電現象是指某種類型的晶體在受到機械力發生形變時會產生電場,或給晶體加一電場時晶體會產生物理形變的現象。許多化合物的單晶,如石英等都具有壓電性質,但廣泛被采用的是多晶陶瓷材料,例如鈦酸鋯酸鉛[Pb(Ti,Zr)O3](簡稱PZT)和鈦酸鋇等。壓電陶瓷材料能以簡單的方式將1mV-1000V的電壓信號轉換成十幾分之一納米到幾微米的位移 。
用壓電陶瓷材料制成的三維掃描控制器主要有以下幾種
①三腳架型,由三根獨立的長棱柱型壓電陶瓷材料以相互正交的方向結合在一起,針尖放在三腳架的頂端,三條腿獨立地伸展與收縮,使針尖沿x-y-z三個方向運動。
②單管型,陶瓷管的外部電極分成面積相等的四份,內壁為一整體電極,在其中一塊電極上施加電壓,管子的這一部分就會伸展或收縮(由電壓的正負和壓電陶瓷的極化方向決定),導致陶瓷管向垂直于管軸的方向彎曲。通過在相鄰的兩個電極上按一定順序施加電壓就可以實現x-y方向的相互垂直移動。在z方向的運動是通過在管子內壁電極施加電壓使管子整體收縮實現的。管子外壁的另外兩個電極可同時施加相反符號的電壓使管子一側膨脹,相對的另一側收縮,增加掃描范圍,亦可以加上直流偏置電壓,用于調節掃描區域。
③十字架配合單管型,z方向的運動由處在“十”字型中心的一個壓電陶瓷管完成,x和y掃描電壓以大小相同、符號相反的方式分別加在一對x、-x和y、-y上。這種結構的x-y掃描單元是一種互補結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償熱漂移的影響。
除了使用壓電陶瓷,還有一些三維掃描控制器使用螺桿、簧片、電機等進行機械調控。
減震系統
由于儀器工作時針尖與樣品的間距一般小于1nm,同時隧道電流與隧道間隙成指數關系,因此任何微小的震動都會對儀器的穩定性產生影響。必須隔絕的兩種類型的擾動是震動和沖擊,其中震動隔絕是最主要的。隔絕震動主要從考慮外界震動的頻率與儀器的固有頻率入手。
電子學控制系統
掃描隧道顯微鏡是一個納米級的隨動系統,因此,電子學控制系統也是一個重要的部分。掃描隧道顯微鏡要用計算機控制步進電機的驅動,使探針逼近樣品,進入隧道區,而后要不斷采集隧道電流,在恒電流模式中還要將隧道電流與設定值相比較,再通過反饋系統控制探針的進與退,從而保持隧道電流的穩定。所有這些功能,都是通過電子學控制系統來實現的。圖1給出了掃描隧道顯微鏡電子學控制控制系統的框圖。
在線掃描控制系統
在掃描隧道顯微鏡的軟件控制系統中,計算機軟件所起的作用主要分為“在線掃描控制”和“離線數據分析”兩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