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美國《紐約時報》、《新聞周刊》、英國廣播公司等國際媒體報道,美國研究人員成功制造了世界首例“人造生命”。它是一個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支原體(國內很多媒體在報道時將這個人類首次合成的支原體誤作“細菌”),被命名為“辛西婭”(Synthia,意為“合成體”)。相關論文發表在5月21日出版的美國著名學術期刊《科學》上。不過,《科學》雜志以及一些專業科技媒體都把“辛西婭”稱為“人造細胞”,而非“人造生命”。
人類得到了“終級能量”?
自進入工業文明以來,特別是100多年來生命科學的發展,讓人類一直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人類能夠創造生命,甚至像上帝那樣創造萬物嗎?這無疑是自詡“萬物之靈”的人類渴望得到的“終級能量”。很多人創作過關于“人造生命”的書籍、電影,其中較著名的是英國作家阿道司·赫胥黎1932年出版的《美麗新世界》一書。書中設想了一個未來社會,每一個人從胚胎起就被養育在瓶子里,完全是工廠制式化生產出來的成品。
在實際科學研究中,人類試圖代替上帝角色,創造出一個“美麗新世界”,這便是依托于人類基因組計劃的“人造生命”研究。提到著名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有一個美國人的名字無法繞過——克雷格·文特爾,此人兼具生物學家和企業家雙重身份,曾在2007年、2008連續入選美國《時代》周刊 “最具影響力100人”,在推動基因組學基礎研究及相關技術應用方面充當重要角色。2006年10月,文特爾建立了非營利科研機構——克雷格·文特爾研究所,吸引了許多一流人才加入。這一私人研究機構的實力,毫不遜色于國際上很多著名的大學或研究所。
“人造生命”作為合成生物學中最具野心的分支,其基本設想便是通過剝離生物體細胞的各部分,使其只剩下基本的遺傳構成,隨后重新組合。最終目標是利用人工合成的遺傳物質,在實驗室里制造一種自然界中根本不存在的物種。
在此次研究中,研究人員合成了名為“絲狀支原體”的單細胞生命的DNA(脫氧核糖核酸,是染色體的主要化學成分),并將其植入另一個內部被掏空的、名為“山羊支原體”的微生物的細胞內。經過多次失敗,研究人員最終使植入人造DNA的支原體獲得新生,并開始在實驗室的培養皿中繁殖。研究人員希望借此更好地了解驅動所有生命的基礎機制,并利用基因工程制造某些種類的細菌,用于生產燃油或消解有毒廢物等。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人員此次制造的“辛西婭”是一種最小、最簡單的單細胞生命——支原體。支原體是已知的可以自由生活的最小生物,也是最小的原核細胞(一切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主要特征是沒有以核膜為界的細胞核)。它是一種比病毒大、比細菌小的原核微生物,與細菌相比它們的突出特點是沒有細胞壁。國內很多媒體在報道時將這個人類首次合成的支原體誤作“細菌”。
,
計算機是“人造細胞”之母
許多基因技術的研究總是伴隨著倫理紛爭。此次研究公布之后,也在社會上引發熱議,美國總統奧巴馬在致信負責生物倫理問題研究的一個總統委員會時表示,需要確定這類技術的合適倫理界限,將其危害控制到最小。在各種倫理問題中,首當其沖的便是“父與母”的問題。辛西婭命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因為它的父母不是同種生命體,而是計算機。以下是辛西婭的“出生”過程:
①科學家將“絲狀支原體”的染色體解碼,然后利用化學方法一點一點地重新合成DNA。
②將重組的DNA碎片放入酵母液中,令其慢慢地重新聚合。
③將人造DNA放入另外一個受體支原體——“山羊支原體”的空殼中。通過生長和分離,受體支原體產生兩個細胞,一個帶有人造DNA,另外一個帶有天然DNA。
④培養皿中的抗生素將帶有天然DNA的細胞殺死,只留下人造細胞不斷增生。
⑤幾個小時之內,“山羊支原體”內原有DNA的所有痕跡全部消失,人造細胞不斷繁殖,新的生命誕生了。
在以上過程中,制造辛西婭的關鍵一步是基因組測序和合成,而這兩個過程都與目前熱門的生物信息學密切相關,而生物信息學的重要支撐便是計算機。從基礎的生物學知識中我們已經得知,基因(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由4種堿基——A、G、C、T(分別稱作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胸腺嘧啶)——組成,任何一個DNA片段通常可以由這4種堿基組成的序列表示,所有的遺傳信息都包含在這些序列中,后續的生命特征的表達都依靠這些遺傳序列,因為這些序列決定了最后的蛋白質表達,而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石。
再復雜的生命體最核心的遺傳物質都可以用A、G、C、T組成的序列簡單地表示,這就給了計算機一展身手的空間。舉例來說,在過程①中需要解碼和合成的DNA片段共同包含108萬個堿基對(在DNA中堿基以成對的形式出現),而人類基因組更是含有約30億個堿基對,如此龐大的序列缺少了計算機的幫助是不可想象的。在基因信息傳遞的過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設計軟件和進行計算工作。正像文特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的:“生命從根本上來說就是一個信息處理的過程。”
,
“人造生命”還沒“魂魄”
毋庸置疑,辛西婭的出現是生命科學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英國《經濟學家》雜志20日評論說,將來有一天,新的細菌、動物或者植物等生命體將被電腦設計,最后被人類制造出來。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創造生命的舉動比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更能證明人類掌控自然的能力。科學界也對文特爾研究團隊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美國拉特格斯大學分子生物學家理查德·埃布賴特說:“這是人與自然關系的一個轉折點,歷史上第一次有人創造了一個完整的帶有預定特性的細胞。”
嚴格意義上說,支原體這樣的單細胞微生物也可以被定義為生命,但無論是《科學》雜志還是其他較嚴謹的專業科學媒體,都將此次成果稱作 “人造細胞”。但一些大眾媒體毫不猶豫地將“人類取代上帝創造生命”作為看點。對辛西婭的“出生”,人們有支持也有反對。在反對者看來,人造的有機體如果擴散到自然界,引發生物基因變化,可能造成環境災難。更有甚者,開始擔憂人類充當上帝角色所引發的種種惡果,害怕有一天像《弗蘭肯斯坦》(19世紀初英國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所寫的科幻小說)中的“人造人”那樣的怪物會降臨人間。
反對者的意見也有其道理,但從目前研究人員的工作進展來看,這些反對還為時過早。自然界的生命是如此復雜,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所做的僅僅是制造出了一個最簡單的生命體。《科學》雜志說,“辛西婭”是否會像自然存在的支原體那樣生活、繁衍還是未知數。這主要是因為目前意義上的“人造生命”還未“還魂”。形體出來了,但對生命的“魂魄”,即進化、運動、反應、繁殖以及更高級的智慧等,科學家還遠未參透個中玄機。
為什么研究人員只能合成最小、最簡單的單細胞生命,而不是像老虎、獅子、大象甚至人那樣活靈活現的生物?這主要是因為,眾多基本的生命過程(包括生物、化學、物理過程),如細胞信號轉導、干細胞分化、微尺度下DNA分子運動等,都還未弄清楚,說“人類將扮演上帝的角色來創造生命”,為時過早。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教授張建民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廣州市農村科技特派員等項目的支持下,開發了一種基于新型雙重選擇酶激活鑒別探針(DEA-Probes)的qPCR檢測方法。相關成果發表于《家禽......
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科學家通過操縱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DNA和蛋白質,在創造出類似人體細胞的人造細胞技術上實現了突破。這一成果對再生醫學、藥物輸送和診斷工具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
最近一段時間“支原體肺炎”、“發熱”、“阿奇霉素”等詞條沖上熱搜,身邊的同事反饋,得了“支原體肺炎”相比“新冠”陽性更加難受,深深的體驗了一把“太姥拉手”的感覺。肺炎支原體是什么?肺炎支原體是人類支原......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教授、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韓曉軍團隊在人造細胞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環境溶液酸度(pH)振蕩對合成群落系統物種代謝的調節》為題發表在《自然......
近來,中國全國多家醫院門急診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長。患者中兒童居多,除了肺炎支原體感染之外,其他引起呼吸道感染癥狀的疾病也有增多趨勢。11月13日,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舉行新聞發布會,通報了近期呼吸道疾......
凱普生物11月14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已有肺炎支原體檢測在研產品。凱普醫檢目前可開展肺炎支原體及其他上呼吸道感染病原體檢測服務。......
之江生物11月8日在互動平臺表示,公司有檢測支原體肺炎的產品。根據公司的發展戰略,如有符合公司核心業務發展方向并與之形成協同互補的優質標的,公司將在充分評估風險和收益的前提下謹慎決策,并按照相關法律法......
近期呼吸道疾病高發,很多孩子需要進行霧化治療,特別是支原體肺炎患兒,常需要細致的居家護理。在家給孩子做霧化治療需要做哪些準備,有哪些注意事項?11月2日,國家衛健委進行了解答。孩子哭鬧不配合霧化,怎么......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療指南(2023年版)》通知,對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診療方法進行了詳細的部署,其中提到“影像學表現是臨床判斷病情嚴重程度和評估預后的主要依據之一”。各......
長期以來,人造生命一直是生物醫學界的前沿話題,2020年美國科學家克雷格·文特爾團隊向世界宣布,首例人造生命——完全由人造基因控制的單細胞細菌誕生,開啟了“人造細胞”的新時代。但遺憾的是,研究發現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