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需不振的局面短期內難有較大改變,部分企業出現經營困難,這一局面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加大電網投資對于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具有重要意義。
電力工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也是國民經濟的“先行官”,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電力供應長期處于偏緊狀態,由此造成“重發輕供不管用”的傾向,電力投資向電源傾斜,電網投資則相對滯后。近幾年電網投資占比雖有所上升,但是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比,仍然有較大的差距。
我國資源稟賦的現實,決定了能源資源分布和生產力布局很不均衡,煤炭和水能資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區,陸地風能資源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但能源消費需求則主要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中、東部地區。正因此,這些年反復出現的缺電主要發生在華東、華南的沿海地區和因水火失調造成季節性缺電的華中地區,而東北、西北卻因為外送通道容量有限,屢屢出現“窩電”。因此,加快大規模跨區輸電網建設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選擇,可以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能源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國民經濟布局的科學化和合理化。
同時,電網建設產業鏈長、帶動能力大,可以拉動冶金、建材、電氣和機械制造等相關產業發展。因用電環境改善,還可以帶動家電等相關產品的消費。針對我國電網建設中配電網相對薄弱,尤其是農村電網建設相對滯后的現象,從2010年開始,我國已經啟動新一輪的農網改造,對于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拉動內需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幾年,我國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已經成為全球風電裝機和并網最多的國家,成為世界第一風電大國。但是,受制于并網消納問題,風電“棄風”相當嚴重,造成了巨大的浪費。按照新近頒布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可再生能源發電將在電力體系中上升為重要電源,發電量要達到20%以上。要實現這個目標,在大力發展分布式能源的同時,必須解決制約風電等可再生能源發展的并網瓶頸問題,使可再生能源可在更大范圍內得以消納。
1998年,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沖擊,我國投資3000多億元實施了城鄉電網建設改造,對拉動內需和推動經濟企穩回升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上了一個新臺階,為保證國民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在當前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大電網建設可謂正當其時。
“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適應大規模跨區輸電和新能源發電并網的要求,加快現代電網體系建設。同時要求,加快大型煤電、水電和風電基地外送電工程建設,形成若干條采用特高壓技術的跨區域輸電通道。然而,目前在電網建設的一些具體問題上,尚有一些爭議。如我國是否要發展特高壓,以及如何發展特高壓等。這些爭議有的涉及地方利益與國家利益,有的涉及當前發展與長遠發展,也有的涉及采用不同的技術及部門利益。由于一時難以達成共識,導致電網建設的步伐有些遲緩。
電網建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盡可能集思廣益、多方論證非常必要,但久拖不決則會貽誤加快發展的大好時機。我們希望看到相關地方和部門在顧大局、求發展的基礎上盡快達成共識,推動電網建設加快步伐,真正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