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6-09 16:26 原文鏈接: 抗凝血酶III

    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 Ⅲ)。AT Ⅲ是凝血酶及因子Ⅻα、Ⅺα、Ⅸα、Ⅹα等含絲氨酸的蛋白酶的抑制劑。它與凝血酶通過精氨酸-絲氨酸肽鍵相結合。形成AT Ⅲ凝血酶復合物而使酶滅活,肝素可加速這一反應達千倍以上。肝素與AT Ⅲ所含的賴氨酸結合后引起AT Ⅲ構象改變,使AT Ⅲ所含的精氨酸殘基更易與凝血酶的絲氨酸殘基結合。一旦肝素-AT Ⅲ凝血酶復合物形成,肝素就從復合物上解離,再次與另一分子AT Ⅲ結合而被反復利用。AT Ⅲ-凝血酶復合物則被網狀內皮系統所消除。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與肝素分子長度有關。分子越長則酶抑制作用越大。

    英文縮寫:

    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C

    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

    參考值:

    AT—Ⅲ:C103.2%~113.8%

    AT—Ⅲ:Ag0.23—0.35g/L(230~350mg/L)

    作用原理:

    肝素與AT Ⅲ所含的賴氨酸結合后引起AT Ⅲ構象改變,使AT Ⅲ所含的精氨酸殘基更易與凝血酶的絲氨酸殘基結合。一旦肝素-AT Ⅲ凝血酶復合物形成,肝素就從復合物上解離,再次與另一分子AT Ⅲ結合而被反復利用。AT Ⅲ-凝血酶復合物則被網狀內皮系統所消除。抑制凝血酶活性的作用與肝素分子長度有關。分子越長則酶抑制作用越大。

    臨床意義:

    1.病理性增高:表明血液抗凝活性增強,主要見于口服抗凝藥、及的急性出血期等。

    2.病理性降低:

    (1)先天性AT—Ⅲ缺乏癥。

    (2)血栓前狀態和血栓性疾病時,血液抗凝作用減弱,如DIC高凝期、心肌梗死、心絞痛、腦血管病變、、妊娠癥、深靜脈血栓形成、腎病綜合征等。

    (3)合成減少,如嚴重肝病等。

    缺乏癥:

    1、遺傳性ATⅢ缺乏可分兩型:(1)CRM-型:即抗原與活性均下降。(2)CRM+型:抗原正常,活性下降。

    遺傳性ATⅢ缺乏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本病患病率約1/5000,發病多在10-25歲,患者常在手術后、創傷后、感染后、妊娠或產后發生靜脈血栓,并可反復發生血栓。CRM-患者血漿中ATⅢ生物活與抗原性約為正常人50%左右。CRM+其ATⅢ結構與功能異常的類型較多,共同表現是對肝素的親和力降低,從而對絲氨酸蛋白酶的滅活能力明顯減弱。

    2、獲得性ATⅢ缺乏:

    (1)ATⅢ合成降低,見于肝臟疾病、肝功能障礙、主要見于肝硬化、重癥肝炎、肝癌晚期、常與疾病嚴重度相關,可伴發血栓形成。

    (2)ATⅢ丟失增加:見于腎病綜合癥。

    (3)ATⅢ消耗增加,見于血栓前期和血栓性疾病,如心絞痛、心肌梗塞、腦血管疾病、DIC、外科手術后、口服避孕藥、深部靜脈血栓形成、肺梗塞、妊高癥等。

    (4)ATⅢ水平增高,見于血友病甲和血友病乙、口服抗凝藥物、使用黃體酮類藥物等。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