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進入冬季感冒高發時期,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又有所抬頭。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你知道抗生素對細菌性感冒才有效,病毒性感冒無需使用抗生素嗎?”
對很多人來說簡單明白的常識,但同時對很多人,即使有些高知人群,卻也是知識的盲點。有不少國人習慣于一感冒就輸液。
日前,在由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共同舉辦的“抗微生物藥耐藥性媒體研討會”上,一位經常關注抗生素耐藥性報道的媒體人感觸說,他最近接觸到的一位高層次的海歸,就是孩子一感冒發燒就習慣性地去選擇很高級的抗生素類藥物,而不知道需要先去做血常規檢查,如果白血球正常,說明是病毒性感冒,就無需用抗生素。而且他在采訪中接觸到的這種濫用抗生素的情況還特別多。
“越是經濟條件好的人,越是容易受到抗生素的傷害,因為他們愿意花錢去買貴的、聽起來很高級很高大上的藥。”這位媒體人感慨。
耐藥性嚴重性不容低估
抗生素的出現如奇跡一樣幫人類解決了無數的問題,使人類在與眾多疾病的戰斗中能夠占主導地位。中國醫學科學院教授孫靜表示,但近幾年,抗生素的錯誤及過度使用讓以前對抗生素無法抵抗的病菌獲得耐藥性,對醫療體系造成十分嚴重的威脅。
“耐藥性會將我們拉入到黑暗的中世紀,不分貧富貴賤。”“在抗生素不再有效發揮作用的情況下,所有大型手術、化學治療和醫療技術都無法保障其安全性。”
與會專家關于抗生素耐藥性問題嚴重性的提醒讓人震驚,同時也有很多人不以為然,覺得離自己很遙遠。
原來的抗菌藥現在統稱為抗微生物藥物,抗微生物藥物包含抗生素,但是比抗生素更為廣譜。
不容否認的一點是,在臨床上有不少這樣的情況,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可導致疾病病程延長,另外,對同樣的病狀治療,相較二三十年前,要數倍于以前的抗生素劑量才管用,也說明人們對藥物產生耐藥性后不能像以往那樣抵抗疾病了。
無論是從人醫還是獸醫的角度,解決抗微生物藥耐藥性問題已迫在眉睫。在世界范圍內,它被認為是對公共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幾個最重要的新興威脅之一。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召開此次研討會目的也正是想探討,如何提高全社會對“抗微生物藥耐藥性”的認知,做好抗生素過度使用危害的宣傳教育,降低過量和錯誤使用抗微生物藥物帶來的威脅。
控制獸用抗生素使用
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處韓梓峰博士主要負責的工作之一是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防控。他表示,由于對動物源性蛋白質需求的日益增長,集約化畜禽養殖體系在中國現已普遍存在。耐藥性可通過食物鏈,直接與動物接觸或間接通過環境傳遞給人。與此同時,對養殖動物過量和錯誤使用抗微生物藥物,其殘渣排放到環境中,導致耐藥性的增強和影響范圍的擴大。
養殖業中抗微生物藥物的使用不容小視,據中國農業大學專家對于美國一研究報告的解讀:人類感染耐藥菌20%來自食品動物和動物性食品,獸用藥物的不合理使用可造成人的細菌耐藥性的形成。
食品動物大量、廣泛使用抗微生物藥物帶來了兩大問題:抗微生物藥物殘留、細菌耐藥性的產生。
韓梓峰介紹,動物養殖中抗微生物藥物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國外20世紀50年代將抗微生物藥物用作飼料添加劑,我國始于70年代,作飼料添加劑的抗微生物藥物約60種,常用的20余種。
中國畜禽養殖量位居世界前列,因此在對待和處理抗微生物藥物問題上也應該相對合理和科學。韓梓峰表示,“中國需要提高食品動物飼養水平,減少抗微生物藥物的使用。”
抗生素濫用整治行動在持續
孫靜介紹,2011年以來全國范圍內開展的抗生素濫用整治行動一直沒有停止,而發達國家耐藥性問題的嚴重程度比中國低。
醫藥衛生部門和政府部門做了很多工作,還是顯現出一定成效。比如,在2010年,住院病人的抗生素平均使用率高達67.3%,在2015年下降到39.1%,
來自國家衛計委消息,2011年底至2016年,我國門診處方使用抗菌藥物比例5年來降低8.5%。
韓梓峰也介紹,我國近年來強化了對于獸用抗微生物藥物的監管。
中國政府在2016年發布了《遏制細菌耐藥國家行動計劃2016-2020年》,與14個部門聯手進行遏制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工作,衛計委和農業部也在2017年相繼發布了針對人源和動物源性的細菌耐藥性國家行動計劃。中國作為世界上抗微生物藥物的主要生產及消費國之一,在遏制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和正確使用抗微生物藥物方面取得了進展,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對此行動計劃也全面支持。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校科研人員參與的一項研究發現,免疫系統中一種特定的蛋白質可殺滅包括耐藥菌在內的細菌,這可能有助于未來研發新型藥物,治療包括腦膜炎、肺炎和敗血癥在內的一些傳染病。研究表......
如今,抗生素耐藥性的擴散已經嚴重威脅全球人類健康。科研人員正在不同領域從不同角度研究這一問題。日前,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城環所)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科學與技術》發表文章稱,根據其對土壤食物......
據香港星島網報道,香港大學楊偉國團隊研發出一種無創式微波高溫熱療技術,成功恢復失效的傳統抗生素對多重耐藥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深層組織感染(如尿道炎或腹膜炎)的治療效果。相關研究成果已經于《先進功能材料》發......
據香港星島網報道,香港大學楊偉國團隊研發出一種無創式微波高溫熱療技術,成功恢復失效的傳統抗生素對多重耐藥性大腸桿菌引起的深層組織感染(如尿道炎或腹膜炎)的治療效果。相關研究成果已經于《先進功能材料》發......
科技日報北京6月13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據13日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雜志上的論文,由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小組發現了細菌交換DNA并產生耐藥性的新細節。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是理解......
科技日報北京6月13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據13日發表在《自然·微生物學》雜志上的論文,由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小組發現了細菌交換DNA并產生耐藥性的新細節。研究人員表示,這些發現是理解......
控制腫瘤對免疫治療耐藥的細胞過程仍然知之甚少。2022年3月25日,博德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張鋒團隊在Nature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題為“CRISPRactivationscreen......
抗生素是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它拯救了無數敗血癥、肺結核等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生命,并將人類平均壽命延長了10年以上。可以說,抗生素的出現是人類與微生物(細菌、真菌、放線菌)長期斗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生物所環境微生物課題組與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環境工程研究所合作,揭示了養殖場逸散的抗生素耐藥基因對城市空氣污染的貢獻和人體暴露,為評估養殖場空氣的生態健康風險提供理論和數據依據......
病原菌的進化與抗生素的發現,是一場事關無數人類的生死競賽。上世紀青霉素的發現,開啟了β-內酰胺類抗生素對當時常見病原菌的輝煌勝利,但細菌隨之進化出了各種對應性極強的耐藥機制,比如金屬β-內酰胺酶來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