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結核病藥的用藥原則
1、早期用藥。
2、聯合用藥:種數取決于疾病的嚴重程度。
3、堅持全療程規律性用藥:患者時用時停或隨意變換用量是結核病化療失敗主要原因。
4、適宜劑量。
第一線抗結核藥:療效好,毒性低;異煙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鏈霉素、吡嗪酰胺。
第二線抗結核藥:毒性較大、療效較低;對氨基水楊酸、乙硫異煙肼、氨硫脲、環絲氨酸、卷曲霉素、卡那霉素。
一、異煙肼
(一)作用:對結核桿菌高度選擇性,很強的抑菌/殺菌作用。對靜止期結核桿菌有抑制作用,對繁殖期細菌有殺滅作用。對其它菌無效。單用易產生抗藥性,與其它抗結核藥聯用,延緩耐藥性的產生。
(二)機理:抑制胞壁分支菌酸 mycolic acid合成。
(三)體內過程:(1)口服、注射均易吸收。(2)分布廣。腦膜炎時,腦脊液濃度可與血漿濃度相近。(3)穿透力強,也易透入細胞內作用于已被吞噬的結核桿菌。(4)肝臟代謝,乙酰化失效。分為快代謝型、慢代謝型。
(四)臨床應用:各種類型結核。除早期輕癥肺結核或預防應用外,均宜與其它第一線藥合用。
(五)不良反應
1、神經系統反應:與Vit B6缺乏有關外周神經炎,CNS興奮,精神失常或驚厥等。
2、肝損害:老人及快代謝型者,嗜酒者多見
3、變態反應
4、胃腸反應
(六)藥物相互作用:肝藥酶抑制劑
二、利福平:
(一)優點:高效,低毒,口服方便。
(二)抗菌作用:廣譜殺菌藥,抗菌作用強
1、對結核桿菌、麻風桿菌作用強。低濃度抑菌,高濃度殺菌。
2、對G+球菌(耐藥金葡菌)強。G-球菌如腦膜炎雙球菌有效。G-桿菌如大腸、變形、流感、綠膿桿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3、沙眼衣原體、某些病毒、厭氧菌有效。
(三)機制:特異性抑制細胞依賴DNA的RNA多聚酶,阻礙mRNA合成。
(四)體內過程:
1、口服吸收快而完全。
2、分布廣,腦脊液可達有效濃度。
3、穿透力強,能進入細胞,結核空洞。
4、在肝代謝,膽汁排泄→腸肝循環。
(五)應用:
(1)各型結核病 與其它抗結核藥合用。
(2)麻風病的治療。
(3)耐藥金葡菌的感染及其它敏感菌所致的感染。
(六)不良反應
(1)胃腸道反應 (2)過敏反應
(3)肝損害 (4)流感綜合癥
(七)藥物相互作用:可誘導肝藥酶。
三、利福定、利福噴汀
抗菌譜和利福平相同,對結核桿菌作用比利福平強,與其它抗結核藥有協同作用。對革蘭陽性和陰性菌有較強作用。利福噴汀每周給藥兩次不良反應少。療效需進一步研究總結。
四、乙胺丁醇
(一)優點:毒性小,抗藥性產生慢。
(二)抗菌作用:(1)繁殖期的結核桿菌作用較強,可殺菌。(2)對鏈霉素、NIH耐藥的結核仍有效。(3)細胞內、外均有抗菌作用。
(三)應用:與利福平或INH等合用于抗結核,單用也產生耐藥性。
(四)不良反應:球后視神經炎。
五、鏈霉素
僅有抑菌作用,作用僅次于異煙肼和利福平。穿透力弱。與其它抗結核藥合用于浸潤性肺結核、粟粒性結核等。易產生抗藥性,嚴重的耳毒性。
六、吡嗪酰胺
(一)體內過程:口服易吸收,分布廣,穿透力強(細胞內,腦脊液)。
(二)機制:進入含吞噬細胞內,轉化成吡嗪酸→殺菌。對靜止期緩慢生長的結核菌有殺滅作用。在酸性環境下抗菌增強。
(三)應用:主要用于非典型的分支桿菌和結核病的復治。宜與其它第一線藥合用。有明顯協同作用。單用易產生抗藥性,無交叉抗藥性。
(四)不良反應:(1)高劑量、長療程肝臟毒性(>3g)、(2)抑制尿酸鹽排泄,可誘發痛風。
七、對氨水楊酸
抑菌作用和穿透力均弱,多不單用。不易或很慢產生耐藥性。
(一)機制:影響葉酸代謝,類似磺胺。
(二)應用:與鏈霉素,INH等合用,增強療效,延緩抗藥性產生。與RFP不宜同時使用。
(三)不良反應:胃腸反應、過敏反應。毒性小,但發生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