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10月21日公布的評估報告顯示,被稱為“地球冰箱”的北極地區正逐步變暖,并且“不太可能”回到未變暖之前的狀態。
這份報告名為《北極成績單》,參與評估的科學家來自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69個國家和地區。
科學家發現了諸多北極地區大范圍變暖的證據。例如格陵蘭島正在經歷創紀錄的高溫和冰川損失,2010年是該島首府努克138年來溫度最高的一年,這個島的4個大冰川在2010年都損失了超過26平方公里的浮冰。
北極夏季海冰數量持續下降。如果將1979年有衛星觀測數據以來的當地海冰覆蓋面積由小到大排序,2009年至2010年北極夏季海冰的覆蓋面積位居第三。
海冰持續變薄。2010年北極海冰最薄處的尺寸位列歷史第三“薄”,2010年北極冰雪覆蓋的持續時間達到1966年觀測以來的最小值。
科學家認為,“北極回到從前的狀態已不太可能”。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局長簡·盧布琴科21日在一份聲明中指出,氣候變暖在全球各地可能導致各種后果,其中很多后果都會首先在北極最大限度地發生,北極變暖以及永凍層、冰雪覆蓋、冰川、海冰的減少將對地球物理和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
科學家還在報告中寫道,去年肆虐美國、歐洲等地的刺骨嚴冬與北極氣壓高于平均氣壓導致更多冷空氣涌向中緯度地區有關。
9月13日,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加拿大高緯度北極地區(高北極)野外調查數據發現,全球變暖加速或推動了該地區的永久凍土融化和巨大的環境......
1我國空氣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果記者:相比過去,近年來我國在控制空氣污染方面有哪些進展?闞海東:毫無疑問,我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時候已經過去了。2012年我國頒布了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2013—20......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郭梁團隊在CellPress細胞出版社期刊CurrentBiology上發表研究成果,探究了氣候變暖對植物花葉物候及其間隔的影響規律。全球變暖背景下植物春季物候提前已得到廣泛報道......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2090040)資助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員在中國近海演變規律的整合研究方面取得進展,以“氣候變暖下的中國近海(TheseasaroundChinainaw......
基于對北極苔原32個被子植物類群的深入研究,我國科研人員成功揭示北極苔原植被的進化歷史。他們發現,北極苔原的植被成分最早可追溯到900萬年前,其中外來遷......
2019年和2020年澳大利亞前所未有的野火讓人記憶猶新。而對于貝克心臟病與糖尿病研究所計算生物學家MichaelInouye來說,正是隨著氣候變暖更有可能發生的讓其實驗室關閉的野火,促使他開始關注碳......
近日,由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組織編制的《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2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本年度報告共包含“北極地區冰雪與植被變化”和“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及復種與灌溉的貢獻”兩個......
西伯利亞北極地區在2019年和2020年經歷了異常數量的火災。這引起了科學界的關注,因為北極地區有大面積的永久凍土,這是一層永久凍結的底土,積累了大量的碳。火災會破壞永久凍土層,并導致以溫室氣體的形式......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暉團隊聯合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香港科技大學和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揭示了珊瑚應對氣候變暖的馴化適應及其生理和分子......
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研究所、河海大學、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香港大學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重建了西北太平洋地區末次冰期北極介形蟲的時間及空間分布,揭開北極介形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