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枝是決定植物株型和作物產量的重要因素。葉片基部葉腋處能夠形成側生分生組織,并產生側芽。側芽可以進而發育成為側枝。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焦雨鈴研究組的前期研究揭示了側生分生組織形成的激素調控(Wang et al., 2014; Han et al., 2014),并初步解析了側生分生組織形成的基因調控網絡(Tian et al., 2014)。在此基礎上,焦雨鈴研究組利用離體培養葉原基系統和活體成像技術發現在葉腋側生分生組織的前體細胞持續表達STM基因(圖中綠色高亮區域)。側生分生組織的形成也依賴于STM的表達。進一步研究發現,隨著葉原基的成熟,STM存在表達豐度由強變弱再變強的變化。早期的低豐度STM表達依賴于葉腋低生長素環境來維持這種低表達。隨后,體內外實驗證實HD-Zip III轉錄因子家族的REVOLUTA(REV)能直接結合STM,上調STM的表達,從而促進側生分生組織起始。研究還發現REV對STM的調控存在組織特異性,STM位點在不同組織中的組蛋白甲基化修飾差異影響REV對STM的表達調控。綜合以上結果,焦雨鈴研究組提出了側芽起始的“兩步調控”模型(見下圖)。
該研究結果于7月11日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PLoS Genetics)雜志(DOI: 10.1371/journal.pgen.1006168)上。焦雨鈴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石碧海和助理研究員張翠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資助。
側芽起始的“兩步調控”模式圖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鄧書林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研究發現擬南芥過氧化氫酶及活性氧穩態調控機制。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植物學報》(JournalofIntegr......
植物如何對非常微弱的機械性刺激——觸碰做出響應是非常有趣的科學問題。以往,我們知道觸碰含羞草、捕蠅草等植物,它們會迅速做出運動響應,而大多數植物對觸碰的響應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觀察到。近日,著名國際期......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永秀團隊發現擬南芥轉錄后調控的重要分子機器pre-mRNA3'末端加工復合體參與種子休眠調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植物雜志》。種子休眠是指完整有活力的種子在適宜環......
12月4日20時09分,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隨艙下行的中國空間站第三批空間科學實驗樣品也在著陸場交付空間應用系統,其中就包括經歷了120天空間培育生長、完成發育全過程的水稻和......
近日,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由“CZ-2F”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推送,成功將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本次發射任務是載人航天工程今年的第六次飛行任務,也是空間站建造階段最后一......
近日,東北地理所農田有害生物控制學科組孟凡立研究員團隊與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StateUniversity)JimingJiang團隊和英國約翰英納斯中心(JohnInnesCentr......
一個月的時間,水稻小種子破土而出,長出幼苗,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這次是在太空中。8月29日,擬南芥和水稻種子在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成功萌發、長出幼苗的消息,在網絡上引發大量的關注與探討。這也是國際上首......
植物的種子,到了太空能萌發、生長、開花,進而產生種子嗎?在空間站問天實驗艙里,一項饒有趣味的植物生長實驗正在進行。自7月28日實驗單元安裝完成、7月29日通過地面程序注入指令啟動實驗,一個月來,隨艙發......
自二十世紀上半葉以來,進化論一直認為突變是隨機發生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生物研究所研究團隊發現,DNA突變并不是隨機的,揭示了一種非隨機模式。該結果于近日發表在《Nature》上,題為:Mutatio......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開展的一項新研究,擬南芥可能是理解和預測DNA突變的關鍵。這一發表在12日《自然》雜志上的新發現,將從根本上改變人們對進化的理解,有朝一日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