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薄膜太陽電池研究組高級工程師王輝、副研究員王開和研究員劉生忠團隊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張春福教授、郝躍院士團隊及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黃旻團隊合作,首次報道了臨近空間環境鈣鈦礦太陽電池晝夜性能演化的研究成果。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能源材料》上。
臨近空間是指距地表20-100km的空間,這一空間氣流相對平穩、垂直對流小,是部署空中飛行平臺執行監視預警、通訊中繼、導航定位以及環境監測等任務比較理想的環境。而鈣鈦礦太陽電池具有較高的功質比,是空中飛行平臺良好的能源供應器件。但是,不同于地面環境,臨近空間較強的紫外線照射強度、較大的晝夜溫差變化會對鈣鈦礦太陽電池發電性能造成影響。目前,尚沒有臨近空間環境鈣鈦礦太陽電池晝夜性能演化相關研究。
研究團隊制備的鈣鈦礦太陽電池搭載高空氣球,在高度為23km的臨近空間,進行了長達19個小時的飛行試驗,研究了鈣鈦礦太陽電池在長時長、大溫差、強紫外、低氣壓臨近空間環境下鈣鈦礦太陽電池的晝夜性能演化規律,并探討了可能的變化機制。
研究表明,鈣鈦礦太陽電池在臨近空間展現了優異的發電性能和較好的穩定性,最高發電功率密度達12 mW cm-2(同時搭載的晶體硅太陽電池發電功率密度為15 mW cm-2),這是目前在臨近空間飛行時間最長、晝夜溫差變化最大(-70℃至70℃),發電功率密度最大的鈣鈦礦太陽電池。
經實驗室效率歸一化后,鈣鈦礦太陽電池與晶體硅太陽電池全天發電能量密度完全相當,展示了鈣鈦礦太陽電池在臨近空間巨大的應用潛力。
近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前沿交叉研究院柔性電子研究中心常晶晶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在鹵化物鈣鈦礦晶格中直接引入具有強電負性的氟離子,以抑制鈣鈦礦離子遷移,并穩定晶相的策略。該方法顯著提升了鈣鈦礦光伏器件性能......
北京時間9月30日晚,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南開大學化學學院袁明鑒教授課題組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愛德華·薩金特教授課題組的聯合研究進展。研究團隊針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高溫工況條件下穩定性不足這......
鈣鈦礦薄膜制備過程中殘余應力與缺陷導致紫外線易降解鈣鈦礦材料,降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和穩定性,限制了鈣鈦礦光伏的產業應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綠色印刷院重點實驗室宋延林課題組利用具有紫外異構功能的......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楊上峰團隊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傳統(n-i-p)結構的單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實現了26.1%的光電轉換效率,第三方機構認證效率為25.8%,為目前n-i-p結構......
鈣鈦礦疊層電池的研發再次取得進展。日前,北京理工大學等國內單位科研團隊合作,成功突破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制備技術難題,并開發出光電轉換效率達32.5%且具有長期運行穩定性的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在協鑫......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工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首創一種手性構型的界面微結構,用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創新界面概念大幅度提高了電池的可靠性和光電轉換效率,有助于加速鈣鈦礦電池的商業化進程。周圓圓教授(右)及......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工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首創一種手性構型的界面微結構,用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創新界面概念大幅度提高了電池的可靠性和光電轉換效率,有助于加速鈣鈦礦電池的商業化進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
西湖大學工學院特聘研究員王睿實驗室研發出一種基于芘的共軛母核新分子(Py3)的新型空穴選擇接觸結構,用作倒置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空穴傳輸層,在不犧牲器件效率的前提下,能夠大幅度提升鈣鈦礦電池器件的穩定性......
記者7月25日從西湖大學獲悉,該校工學院王睿實驗室開發了一種新分子——Py3,它有望顯著提升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以下簡稱鈣鈦礦電池)光電轉化效率,并將其使用壽命延長約2倍。相關研究成果24日在線發表于《......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周惠瓊等在Dion-Jacobson型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材料設計與穩定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研究合成設計了系列具有層間輕微位移的Dion-Jacobson型鈣鈦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