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資助(項目編號:22DZ2304300)下,澎湃新聞聯合《世界科學》對獲得國家及上海市科技獎勵的成果進行科普化報道。本篇報道圍繞2022年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肝癌進展和耐藥機制的研究”展開,該獎項由上海腫瘤研究所李錦軍研究員領銜獲得。
肝臟的示意圖。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器官,也是人體內的“化工廠”。
肝癌在全球范圍內都是一項重大的公共衛生挑戰。
我國更是“肝癌大國”。據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International統計,僅2020年,全球就有超過90萬例肝癌新發病例,其中我國更是以41萬的新發病例,占全球肝癌總病例的45.3%。
相關死亡數據同樣觸目驚心。2020年,肝癌帶走了全球約83萬患者的生命。中國肝癌新增死亡人數超過39萬人,占比達47.1%,接近一半。
肝癌發病率高有兩方面原因,一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剩飯剩菜中的亞硝酸鹽等毒性物質、過量飲酒等,以及乙肝和丙肝等肝炎病毒,使肝臟處于“危險”的境地中;二是耐藥性導致的肝癌轉移復發。
肝癌較其他癌癥更復雜,且實用性的研究成果更難,曾參與上海領軍人才“地方隊”培養計劃、“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才培養計劃,在肝癌領域耕耘多年的專家李錦軍及其團隊成員迎難而上,主攻肝癌轉移耐藥研究,重點關注肝細胞癌。
李錦軍表示,“肝臟的功能比較強大。我們吃進去的東西需要通過肝臟進行消化吸收,除此之外,肝臟還是一個儲血、髓外造血器官。它的功能更為復雜,形成的腫瘤異質性也會更大。”
李錦軍在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
2023年5月,李錦軍領銜的“肝癌進展和耐藥機制的研究”項目,榮獲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相關研究成果,不僅揭示了肝癌的耐藥機制,更為肝癌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方向。
揭示肝癌轉移與耐藥之謎
肝癌的傳統治療方法主要有三種:手術、化療和放療。各有利弊。比如手術創傷較大,化療的有效藥物較少,放療存在乙肝病毒活化的風險。
腫瘤治療藥物的耐藥性主要可分為兩大類:原發性耐藥和獲得性耐藥。原發性耐藥是指腫瘤細胞對治療藥物有天然耐受性,導致藥物的效果減弱。而獲得性耐藥性是指病人接受治療后,腫瘤細胞在一段時間內逐漸適應藥物,導致治療效果降低。
李錦軍表示,肝癌是一種尤為復雜的癌癥,其原發性耐藥性比例是比較高的。“每當這個癌細胞被‘殺死’后,另一個癌細胞就可能長出來了”。
面對這樣的困境,李錦軍團隊經過20多年的深入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耐藥性相關的分子機制,為我們了解肝癌的耐藥成因,以及治療人類肝細胞癌新靶點和新策略提供了重要線索。
首先,李錦軍團隊研究了缺氧微環境中對肝癌進展和耐藥機制的影響。
在腫瘤內部,缺氧微環境很常見,這種環境不僅會促進腫瘤的增長、擴散和耐藥性,還會影響到與細胞存活、增殖和耐藥性相關的基因表達。
李錦軍團隊研究發現,缺氧會讓身體里的HIF-1α轉錄因子增加,進而導致ANGPTL4蛋白分泌增多,而ANGPTL4蛋白會通過VCAM-1/Integrin β1途徑讓肝癌細胞更容易轉移。他們還發現ANGPTL4蛋白在血液里的多少或可用來判斷肝癌的病情進展和治療效果。
其次,人們此前研究發現,CD133在人類肝細胞癌(HCC)中能夠富集腫瘤干細胞亞群,但不是所有CD133+細胞都是真正的干細胞。李錦軍團隊研究證明了CD133和CD44的共表達能夠更精確地限定肝癌干細胞的表型,特別是CD133+/CD44+雙陽性細胞。這對更好地理解肝癌的發生發展過程和尋找治療靶點具有重要意義。
CD133+/CD44+細胞可能代表真正的肝癌干/祖細胞亞群。這樣的細胞表現出典型的干細胞特性,包括異常高的增殖潛能、自我更新和分化成非成瘤細胞的能力。
此外,BMP4蛋白在正常肝臟發育和肝臟干細胞分化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但其在肝癌中的作用尚不明確。李錦軍團隊研究發現,高濃度的外源性BMP4能夠促進CD133+肝CSCs(腫瘤干細胞)分化,導致分化后的細胞失去自我更新能力、減弱化療藥物耐藥性,并抑制體內成瘤能力。
李錦軍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了肝癌的多重耐藥性。他說,“腫瘤細胞‘非常聰明’,能夠做到靶標改變或靶標丟失:通過改變自身結構或丟失特定標志物等方式來抵御藥物的攻擊。腫瘤細胞甚至可以改變標志物的結構,使藥物失去對其的作用。肝癌細胞這種‘智能’,讓治療更困難。因此,治療需要多管齊下,采用聯合治療或不同治療方法來提高治療效果”。
李錦軍介紹,在當下治療中也面臨許多挑戰,“其中一個問題是經濟成本上升,這加重了治療的經濟負擔;除此之外,對于一些患者來說,治療可能導致一系列副作用,包括掉發、嘔吐以及心臟等方面的問題。由于這些問題,許多患者可能會選擇放棄化療,而選擇姑息治療,也叫保守治療。”
希望研究成果進入臨床
肝癌耐藥性相關的靶向治療,可看作當下肝癌治療的一個新方向,探索影響肝癌發生發展的分子機制,進而發現有效治療肝癌的新策略、盡快應用于臨床,將會使更多肝癌病人受益。
李錦軍與團隊成員的合影。
然而肝癌相關研究成果進入臨床任重道遠。
目前,在肝癌治療領域,全世界發現了成百上千種用于診斷、治療效果評估和預后的標志物,由于肝癌復雜性,只有極少數在臨床實踐中得以應用。
“具體來說,涉及肝癌腫瘤標志物的兩個方面——特異性和敏感性。在診斷中,特異性和敏感性需要達到平衡。如果敏感性很高而特異性較低,可能導致誤判;反之,如果特異性很高而敏感性不足,可能出現漏診,這兩個特性決定了研究進入臨床是一個漫長的驗證過程。”李錦軍說。
“上世紀90年代,我在顧健人院士的邀請下,來到上海腫瘤研究所,從事肝癌研究。”李錦軍研究員表示,這一選擇就是埋頭苦干20余年。
20多年來,李錦軍和團隊成員主要集中在改進肝癌的診斷和治療的實驗性研究。
他表示,希望讓人們更好地了解肝癌,優化診斷方法,優化治療方法,并讓這些研究成果進入臨床。“如果只是發表文章、申報專利沒有應用到臨床的可能性,那這個研究就是在‘浪費錢’。而如果能夠解決重大的醫學難題,研究人員也會非常有成就感”。
參考資料
1. What Is Liver Cancer?.NIH.
2. Liver cancer statistics.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 International.
3. 科研進展 | Cancer Research雜志發表李錦軍和李紅團隊合作研究成果“肝細胞癌進展新機制”. 腫瘤系統醫學全國重點實驗室.
4. 祝賀!| 我所李錦軍教授領銜的《肝癌進展和耐藥機制的研究》項目榮獲上海市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上海市腫瘤研究所.
5.李錦軍介紹.上海市腫瘤研究所.
6.Understanding and targeting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 cancer.NIH.
7.為什么中國肝癌發病率這么高?.中國抗癌協會.
(原標題:人體最大消化器官最復雜腫瘤的耐藥之謎,他和團隊攻堅20年)
近日,拜耳與NextRNA已達成合作,將共同開發腫瘤領域針對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小分子療法。NextRNA是一家專注于開發針對lncRNA驅動疾病變革性藥物的生物技術公司。lncRNA代......
免疫檢查點阻斷是腫瘤免疫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臨床數據顯示,僅有部分患者對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產生應答。由于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在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有效重塑腫瘤免疫微環境并提高免疫檢查......
記者8月21日從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獲悉,該醫院骨科、腫瘤模型與個體化診治研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教授黎志宏團隊在骨腫瘤、骨轉移瘤及納米材料領域獲系列新成果。骨肉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惡性骨腫瘤。化療藥物耐藥是......
“我家孩子從沒使用過阿奇霉素,咋也耐藥了?”今年8月初,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蓮前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長李華向醫生表達了自己的疑惑。在兒科門診,患兒家長頻繁向醫生提出這個問題。事實上,不僅是兒童,很......
抗生素耐藥是現代醫學的一個重大挑戰。了解細菌對抗生素的響應對理解耐藥的產生至關重要。許多病原細菌在感染過程中以群體形式存在。細菌群體常表現出空間異質性,群體中不同空間區域的細菌處于出不同的生理狀態,這......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AR-T)作為一種單獨療法或與其他療法聯合使用,正在廣泛研究用于各種實體瘤、血液系統惡性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目前,美國FDA已批準6款CAR-T細胞療法上市,其中4款......
時間限制飲食法是一種間斷禁食方式,通過限制進食時間窗口(如每天8小時或4小時內進食)來幫助調節血糖和血脂代謝,從而減輕體重。北京大學多個團隊合作發表在《細胞·代謝》上的最新研究顯示,時間限制飲食法能顯......
腫瘤免疫微環境在影響癌細胞免疫逃逸和轉移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癌細胞的轉移通常要求降解與重構微環境中的胞外基質。過去相關研究主要側重于生物化學層面,微環境中物理因素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尚未探索,特別是細胞外......
在人體復雜的免疫系統中,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平衡:既能有效清除“異己”,又能避免誤傷“友軍”。然而,這種平衡有時會被“狡猾”的腫瘤細胞所利用,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CD47-SIRPα免疫檢查點就是人體內的......
瘤原位疫苗接種是指利用腫瘤部位可用的腫瘤抗原來誘導腫瘤特異性適應性免疫反應的任何方法。這些方法在許多實體瘤的治療方面前景廣闊,眾多候選藥物正在進行臨床前或臨床評估,并有幾種產品已經獲批。然而,開發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