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京舉辦的“污泥處理處置領域碳排放與碳交易”研討會上,全國污泥處理處置促進會理事長楊向平擬請的兩家專門做碳交易的公司沒有現身。
原來,因為沒有多少業務,這兩家公司都已放棄該領域。
而與此同時,住建部城市建設司巡視員張悅透露,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啟動已進入倒計時,2016年將加快推進條例出臺,抓緊制定各項配套細則和標準,確保明年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啟動運行。
《巴黎協定》和我國正在實行的碳排放權交易,是污泥處理處置領域未來必須面對的重要趨勢和發展機遇。
“對此早作準備,非常有必要,也很及時,現在正在做‘十三五’污水、污泥處置規劃,此次討論也在提醒下一步工作需要對碳排放和碳交易方面問題有所考慮。”住建部城市建設司調研員曹燕進表示。
把碳計入企業發展成本
“從發展趨勢看,中國也許會成為最大排放權交易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研究員周宏春如是說。
住建部建筑節能與科技司副司長韓愛興給出的一個數據是:現在全世界每年排放空間是60億~80億噸,中國已達到每年100億噸。
中國溫室氣體減排是未來長期的穩定政策。現在中國碳市場還在試點,從我國碳減排戰略來說,中創碳投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中信證券碳交易首席科學家唐人虎認為,“十三五”力爭逐步實行碳排放強度和總量“雙控”,考慮在適當的地區和行業率先實施總量控制。
在碳排放許可制度方面,對重點行業企業嘗試碳排放許可配額制度,以碳排放配額分配為依托。在碳排放權交易制度方面,設計全國碳交易制度體系和實施方案,逐步建立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
唐人虎說,全國碳市場交易2017年將運行,現在業界正在按倒計時排工作,“接下來地方和企業都會行動起來”。
全國碳市場按計劃已覆蓋全國重要排放行業。雖然企業之前都沒有把碳排放作為發展成本考慮進去,但唐人虎表示:“算進去的成本用什么方式降低,這其實是一個正能量,增加企業效益,而不應該是增加成本的概念。”
增碳還是減碳
污泥是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廢物,隨著我國城鎮污水處理率的不斷提高,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產量急劇增加。
“合規處理的很少,大部分沒有得到妥善處理,以填埋為主。”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研究員、全國污泥處理處置促進會副理事長陳同斌表示,污泥排放大量甲烷和二氧化碳,污泥碳排放大約是污水處理系統的40%,我國污泥處理處置碳減排形勢十分嚴峻。
填埋會顯著增加碳排放,污泥發酵處理后進行農林業和園林綠化等土地利用,可以回收氮磷和有機質,減少高能耗的化肥投入;而且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能固定大量二氧化碳,具有十分顯著的固碳、減碳效果。
陳同斌表示,污泥處理處置的碳排放量很大程度受工藝路線、技術水平、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在污泥裝備方面,設備不同能耗不同,智能發酵工藝節能減排效果比較顯著。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偉認為,一旦把污泥從污染物變成資源,就節省了很多碳排放指標,這是正能量,不要把碳交易作為行業另一個負擔。
在污泥處置領域探討碳交易問題,楊向平表示,也是為了更準確把握我國污泥處理處置低碳發展趨勢,更積極、更主動、更有效地推動污泥領域低碳工藝發展,為污泥處置領域探討更具可操作性的碳減排技術。
我國每年在碳排放交易方面有專項經費支持,韓愛興提醒有興趣的企業和專家去申請項目。
迎接挑戰
到目前為止,我國尚缺乏一套真正有公信力的、大家都認可的企業排放數據,唐人虎舉例說,一個排放源就有若干套數據應對不同的統計。如果能通過碳市場建設和推進,建立一套公開透明相對科學的碳排放數據,我國環境治理科學決策各個行業都會迎來巨變。
這個領域剛剛開始,需要聯合跨部門的各方面力量一起推動。周宏春認為,全國污泥處理處置促進會是很好的平臺。通過問題導向,提煉未來要解決的、技術的、政策的相關法規和標準,帶動發展。
陳同斌表示,碳排放方面正考慮和國家污泥標準的對接問題,不同技術也許都有一定適用空間。全國污泥處理處置促進會只討論每個方向、每種工藝的碳排放量,并不否定各種工藝路線對污泥處理處置的適用性。
專家們認為,污泥處理處置領域引入碳排放交易機制,必將給現行的污泥處理處置低碳工藝發展帶來巨變。然而,污泥處理處置工藝的碳排放基礎信息和監測結果還比較缺乏,國內污泥處理處置的碳排放評估還處于定性階段,不能滿足碳排放交易的需要。
過去十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6‰增速持續升高,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這是中國科學院昨天在京發布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
7月26日,全球碳盤點衛星遙感研討會在北京召開,發布由中國科學院組織編寫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報告利用衛星遙感技術評......
7月12日,時值第11個“全國低碳日”,由生態環境部和陜西省政府主辦的“全國低碳日”主場活動在西安舉辦。活動上,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郭芳表示,我國建立起全球覆蓋溫室氣體排放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截至2023年......
中國是碳排放大國,但是由于在碳核算相關方法等方面基礎研究起步較晚,一直在國際上缺少話語權,不利于保護我國合法發展權益和企業國際競爭力,中國亟需探索建立符合國情更先進的方法論和標準。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
“到2030年,我國碳排放會增加到140~145億噸,如果構建以低碳產業為主導的產業調整,上述數值估計能夠降低8.1億噸左右。”5月31日,在北京隆基2022年可持續發展報告發布會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
鑒于生物炭能從空氣中吸收其重量23%的二氧化碳,在一項概念驗證研究中,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科學家在普通水泥中注入環保生物炭,得到了一種新型負碳環保水泥,且其強度與普通水泥相當。這一研究成果發表于最新一期......
澳大利亞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如果全球碳排放維持在當前水平,南極冰蓋融化將導致南極深海環流在30年內放慢40%,并使深海溫度上升,對海洋生態系統和全球氣候產生深遠影響。南極區域的表層海水由于密度較大而下沉......
2019年和2020年澳大利亞前所未有的野火讓人記憶猶新。而對于貝克心臟病與糖尿病研究所計算生物學家MichaelInouye來說,正是隨著氣候變暖更有可能發生的讓其實驗室關閉的野火,促使他開始關注碳......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青藏高原所)3月22日發布消息說,該所三極觀測與大數據團隊張臻研究員聯合美國馬里蘭大學、美國宇航局及北京大學等科研人員最新完成的一項研究發現,全球濕地甲烷排放正在加劇,......
2023年3月14日,由中科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空天院)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碳排放監測數據質量控制關鍵測量技術及標準研究”項目在京啟動。該項目將為碳排放監測數據質量制定“標尺”,構建溫室氣體標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