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一個爭議不斷的話題,大眾對它的“恐慌”也一直未平息,轉基因大豆致癌、轉基因作物導致人不育、轉基因的土豆削皮后不變黑……不少關于轉基因作物的說法在坊間風傳,讓公眾難以辨別。
其實,消費者真正現在能接觸到的轉基因食品,主要就是木瓜、大豆油以及一些轉基因大豆做的調和油,其他諸如土豆、大米、玉米、西紅柿,都不是轉基因,消費者在市場上也買不到。本報記者今天了解到,由果殼網聯合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共同打造的科學報道工作坊,邀請食品科學專家、生態學者共同揭穿轉基因五大流言,為公眾解開轉基因謎團。
流言1 轉基因大豆致癌
黑龍江大豆協會發表文章《轉基因大豆與腫瘤和不孕不育高度相關》,文章中一位負責人引用了由中國腫瘤登記中心發布的《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的數據,稱轉基因大豆油的消費與一些省份的癌癥發生具有關系。
真相:分析該年報數據顯示,同一省內不同登記點的數據差異巨大。廣東省內的兩個腫瘤登記點廣州市和中山市,前者惡性腫瘤總發病率高達每10萬人332.73人,而后者則僅為199.88人。而作為“因為轉基因豆油消費量少而發病率低”的遼寧,大連市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則達到363.26人。因此轉基因豆油消費量的多少并不能證明癌癥是否高發。到目前為止,也沒有任何被學術界認可的攝入轉基因作物導致人類腫瘤的報道。
流言2 轉基因飼料影響豬健康
一項由澳大利亞和美國合作進行的新研究發現,由轉基因飼料喂養的豬胃炎發病率遠高于傳統飼料喂養的豬。二者患上嚴重胃炎的幾率為32%比12%。
真相:從論文描述來看,轉基因飼料中含有黃曲霉素,非轉基因飼料中沒有,另外實驗組和對照組的飼料根本不是同一個品種的大豆和玉米。而在胃炎這個問題上,實驗結果確實顯示飼喂轉基因飼料的豬患嚴重胃炎的比例大幅上升;但是飼喂轉基因飼料的豬不患胃炎的比例也上升了。作者卻只選擇性地在結果分析中提出了前者。另外實驗數據還顯示,飼喂非轉基因飼料的豬的心臟異常的比例要高于飼喂轉基因飼料的豬,不過這一點作者卻完全不提。
針對這個研究,澳新食品標準局早在7月份就發表公告否認了這項研究,稱論文總結的因食用轉基因飼料所引起的不良后果的數據是沒有說服力的。
流言3 轉基因作物導致人不育
轉基因作物不能留種,會導致人不育。
真相:作物能不能留種是由其本身特性決定的。轉基因作物能不能留種同樣是這種轉基因作物決定的,目前并沒有生物學上無法留種的轉基因作物上市,所謂的不留種只是公司為了保護知識產權而簽的法律協議約束。而且這些協議只在部分國家生效。
流言4 抗蟲轉基因作物對人有害
抗蟲轉基因作物,蟲子吃了死,那人吃了也會死。
真相:人和昆蟲從結構、生理活動到生態、習性,有很大不同。轉基因抗蟲作物,轉的是Bt蛋白。Bt蛋白在昆蟲消化道的堿性條件下被轉化成毒素,因此只對螟蟲等鱗翅目昆蟲有專一的毒殺作用。哺乳動物的胃液為強酸性,Bt蛋白進入哺乳動物胃腸后,會同其他蛋白質一樣,在胃液的作用下快速降解為氨基酸,變成可以被哺乳動物利用的營養成分。
多年的研究已反復證實,Bt殺蟲蛋白對哺乳動物、鳥、魚以及非目標昆蟲無害,也不會像化學農藥那樣殘留在環境中,因此不會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造成不良影響。Bt蛋白使用歷史已有百年,是有機食品中使用量最大的生物抗蟲劑。
流言5 轉基因違背自然規律
轉基因違背自然規律,一定不好。
真相:轉基因并非“違背自然”,轉基因的意思是把外源基因轉入已有生物,確實是一種人為的生物學操作技術。但是人類改變生物遺傳背景已有一萬多年的歷史,傳統方法是雜交和對后代人工選擇,這些育種方法造就了幾乎所有農作物和家養動物品種。
基因從本質上來說是一樣的,基因的改變也是自然界演化的基礎,并非“違背自然”;另外轉基因作物在栽培過程中,往往少用農藥或化肥,從這個角度考慮,反而更“有機”、更安全。
憑外形辨轉基因
“純屬忽悠”
轉基因大豆不發芽、轉基因的土豆削皮后不變黑、甜度很高的甜玉米值得警惕……近日,不少關于如何通過外形辨別轉基因作物的文章在網上風傳。僅僅看外觀形狀,真的就能識別轉基因嗎?多位專家表示,憑借外形辨別轉基因的方法,缺乏科學依據,并不靠譜。
“這類辨別方法純粹是忽悠”,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對媒體明確表示,消費者真正現在能接觸到的轉基因食品,主要就是木瓜、大豆油以及一些轉基因大豆做的調和油,其他諸如土豆、大米、玉米、西紅柿,都不是轉基因,消費者在市場上也是買不到的。我國雖然批準了進口轉基因玉米品種,但這些只是用來作為飼料,并不是直接吃的轉基因食品,所以無論玉米甜不甜,與轉基因沒關系。黃大昉強調,凡是經過嚴格科學評價、依法審批的轉基因植物作物和食品,和非轉基因產品是一樣安全的。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也稱,大豆發不發芽,跟轉基因沒有關系,而是跟大豆的儲存條件、成活狀態等有關系,轉基因大豆也是可以發芽的。另外,我國現在并沒有給任何轉基因土豆頒發安全許可,也沒有批準進口轉基因土豆用作加工原料,因此“市面上根本就看不到、也買不到所謂轉基因土豆”。
據了解,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規定,我國已有5類17種在售轉基因生物被列入轉基因標識目錄并在市場上銷售,這些都需要在外包裝上標識出來。消費者在購買時查詢標簽上的文字,即可辨別。
木瓜多為轉基因
據了解,木瓜是目前消費者真正接觸到的轉基因食品之一,市面上的木瓜絕大多數是轉基因品種。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專家稱,環斑病毒對于木瓜是毀滅性的災害,幾乎都要用到轉基因技術來抗擊這個病毒,讓木瓜產生抗性。所以木瓜如果不是轉基因,就基本沒有收成。由于轉基因木瓜全世界范圍內普遍種植,因此標不標識都不影響。
專家建議,應通過修訂《食品安全法》對轉基因食品的管理加以規定。可考慮利用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委員會機制,對轉基因食品安全進行風險評估。一旦得出某些轉基因食品不安全結論的,應立即采取相應措施,確保該轉基因食品停止生產經營,并告知消費者停止食用。
構筑科技與大眾的互動平臺
科學認知認為,經過風險評估批準上市的轉基因食品跟相應的非轉基因食品安全性一樣高;而公眾期望認為,只有經過長期的、幾代人以上人體實驗的才可能保證安全。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王秀麗認為,近年來層出不窮的食品和環境安全危機加深了人們對轉基因技術的恐慌,轉基因技術及其衍生品不僅有單純的科學問題,還涉及生物倫理、社會文化、消費心理、利益博弈等社會問題。
在轉基因議題傳播中,存在著轉基因被污名化、媒體與公眾的關注錯位、科學家缺位、公眾對科技信息的接受存在知識壁壘等困境。王秀麗建議,應構建轉基因報道的有效框架,要有權威聲音、持續報道,提高科學家的傳播力,增強傳媒界與科學界的互動,構筑科技界與大眾的互動平臺。
1月2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公布了《2023年5G工廠名錄》,遴選了300個已經建成的工廠,覆蓋24個國民經濟大類,建設投資總額達97.3億元。(《名錄》包含在附件中)梳理《名錄》發現,300家5G......
食品中的膳食纖維是人體的第七大營養素,具有抑制糖脂吸收,促進腸道蠕動等生理保健功能。食品中膳食纖維的含量檢測對于衡量食品包裝的營養成分標識準確性具有重要作用。今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市場監管......
據歐盟食品飼料類快速預警系統(RASFF)消息,2023年11月15日,歐盟通報我國出口水果和蔬菜不合格。具體通報內容如下:通報時間通報國通報產品編號通報原因銷售狀態/采取措施通報類型2023-11-......
2023年11月10-11日,第二屆中國食品檢驗檢測與質量控制高峰論壇在河南漯河隆重舉行。本次會議由河南省科學技術協會主辦,河南省食品科學技術學會、漯河市科學技術協會、漯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中原食品實......
2023年11月實施的食品相關標準,供參考!序號標準編號及名稱實施日期代替標準1QB/T1803-2023工業酶制劑通用試驗方法2023-11-01QB/T1803-19932QB/T1804-202......
近年來,隨著全球藥品研發投入不斷增加、藥品安全監測法規不斷完善、市場食品安全質量關注度日益提升、全球生態環境監測及防污防治等方面措施持續增加,質譜儀在藥品研發、臨床治療、食品質量監測、環境檢測等領域市......
1、引言生物藥物、食品等工業發酵過程中,尾氣氧及尾氣二氧化碳的測定對了解發酵過程的宏觀生理代謝特性非常重要。通過對尾氣氧和二氧化碳的測定,可在線計算出細胞重要生理代謝特征參數氧消耗速率(OUR)二氧化......
2023年10月30日,2023食品藥品質量安全與檢測技術大會在蘇州國際博覽中心盛大召開!本次大會由中國認證認可協會指導,中國食藥促進會檢驗檢測服務分會、中國認證認可協會檢測分會、太平洋國際展覽(北京......
關于征求《食品基本信息描述規范》等7項推薦性國家標準(報批稿)意見的通知各有關單位及個人:根據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現就《食品基本信息描述規范》等7項推薦性國家標準(報批稿)公開征求意見。請各有關單位或......
酮洛芬是一種化學物質,呈白色結晶性粉末狀;無臭或幾乎無臭。在甲醇中極易溶,在乙醇、丙酮或乙醚中易溶,在水中幾乎不溶。熔點約93—96℃。為芳基烷酸類化合物。具有鎮痛、消炎及解熱作用。消炎作用較布洛芬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