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2022年11月17日16時50分,經過約5.5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陳冬、航天員蔡旭哲已安全返回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航天員出艙活動期間,首先完成了天和核心艙與問天實驗艙艙間連接裝置、天和核心艙與夢天實驗艙艙間連接裝置安裝,搭建起一座三艙間艙外行走的“天橋”,航天員蔡旭哲通過“天橋”實現了首次跨艙段艙外行走。此外,還完成了問天實驗艙全景相機A抬升和小機械臂助力手柄安裝等任務,全過程順利圓滿。
這是空間站“T”字基本構型組裝完成后的首次航天員出艙活動,首次檢驗了航天員與組合機械臂協同工作的能力,進一步驗證了問天實驗艙氣閘艙和出艙活動相關支持設備的功能性能。
搭建空間站“天橋”是本次航天員出艙活動的最大看點。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總體設計部空間站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李學東介紹,空間站在完成“T”字構型在軌組裝后,航天員的出艙活動范圍已經由單艙擴展到三艙。為了方便航天員跨艙段爬行,此次任務在問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夢天實驗艙與天和核心艙之間分別安裝了一個艙間連接裝置,該裝置被形象地稱為“天橋”。
“天橋”一端與實驗艙連接裝置的基座連接,另一端與天和核心艙的環形扶手連接。安裝完成后,航天員可實現從實驗艙到天和核心艙的爬行,而不再需要由機械臂臨時搭橋。除此之外,航天員還解鎖了問天實驗艙上的全景相機,并將相機向上抬升約210毫米,使其能夠俯視整個三艙的艙外環境,視野更加開闊。
在本次任務中,組合機械臂首次聯袂登場,全力支撐出艙任務順利實施。組合機械臂由大機械臂、小機械臂和大小臂轉接連接件共同組成。大臂加小臂,使組合機械臂的覆蓋半徑大為擴展,航天員站在天和核心艙的目標適配器上,能夠對本次任務的三艙目標進行操作,這是單臂無法做到的。此外,相較于只有7個自由度的大、小機械臂,組合臂的自由度達到了14個,工作起來更加得心應手。
長度增加和自由度提高對組合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為克服技術難題,在空間站總體的牽引下,機械臂研制團隊充分論證、反復試驗,確保了組合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為艙外載荷照料和航天員出艙等任務提供更加強大的保障。
把航天員們送到太空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是專為載人航天工程研制的,30年間一共發射了17次,次次成功。它和其他火箭有什么不同呢?總臺記者日前對長二F火箭的總設計師容易進行了專訪。總臺央視記者吳天白:長......
當航天員在剛剛建造完成的中國空間站內呼吸著新鮮的空氣、飲用著循環水、吃著口味豐富的飯菜、忙碌而有序地工作、在獨立的小空間里安心入睡……有一群人,正在時刻關注著航天員在天上的一舉一動。他們,是離航天員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2/490864.shtm傘花在空中綻放,牽引神舟十四號返回艙緩緩下落。日前,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返回,這也是東風著陸場首次迎接在冬季夜間執行搜救任務的挑戰。面對嚴寒和暗夜帶來的諸多困難,地面是如何準備和應對的?夜間搜索發現目標難由于直升機飛行的快捷性,航......
中新社北京12月4日電題:“神十四”航天員順利到家“太空行李”有何特別?作者馬帥莎12月4日,在中國空間站出差了183天的神舟十四號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踏上返回地球之旅。飛船返回艙拖著黃色尾焰,像......
占康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即將返回。在太空出差半年,他們“回家”后第一頓飯吃啥?中國航天員中心神舟十四號任務著陸場試驗隊責任總師徐沖,在12月3......
中新社北京12月3日電(馬帥莎)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于12月4日返回地球。自今年6月5日入駐中國空間站以來,三名航天員在軌任務安排飽滿,可以說是空間站任務實施以來的“最忙乘組”。 “神十四......
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即將返回。與以往相比,這次的返回任務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兩艘載人飛船都在空間站停靠,那么,這樣一個特點又會對返回任務帶來哪些挑戰呢?總臺央視記者吳天白:從這......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中國航天員乘組完成首次在軌交接,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將于今日返回東風著陸場。目前,東風著陸場及各參試系統也已經做好準備,迎接航天員回家。距地面約400公里的空間站回到地球......
與神舟十三號相同,神舟十四號乘組采用的也是快速返回的方式回到地球,這讓他們的回家路只用了9個多小時。從撤離空間站組合體到最終成功著陸、出艙,航天員的回家路會遇到怎樣的難點?又有哪些科技手段為他們保駕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