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科患者可能都做過一些自身抗體的檢查,那么這些檢查有什么意義呢。以下我們簡單介紹一些自身抗體的意義。
抗U1-rRNP抗體:高滴度的抗U1-rRNP抗體是混合性結綈組織病(MCTD)的標志,陽性率95-100%,抗體滴度與疾病活動性相關。在30-40%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也可檢出抗U1-rRNP抗體,但幾乎總伴有抗Sm抗體。
抗Sm抗體: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特異性抗體,與抗dsDNA抗體一起,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性指標,但陽性率僅為5-10%。
抗SS-A抗體:與各類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最常見于干燥綜合征(40-80%)、也見于系統性紅斑狼瘡(30-40%)和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20%)中,偶見于慢性活動性肝炎。此外,在100%的新生兒紅斑狼瘡中抗SS-A抗體陽性。該抗體可經胎盤傳給胎兒引起炎癥反應和新生兒先天性心臟傳導阻滯。
抗SS-B抗體:幾乎僅見于干燥綜合征(40-80%)和系統性紅斑狼瘡(10-20%)的女性患者中,男女比例為1:29。在干燥綜合征中抗SS-A抗體和抗SS-B抗體常同時出現。 抗Scl-70抗體:見于25-75%的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癥(彌散型)患者中,因實驗方法和疾病活動性而異(Scl=硬化癥)。在局限型硬化癥中不出現。
抗PM-Scl抗體:常見于多肌炎與硬化癥的重疊綜合征中,50%的該抗體陽性患者為肌炎與硬化癥的重疊綜合征,抗PM-Scl抗體也可見于單獨的多肌炎患者中,陽性率為8%,在彌散型硬化癥中的陽性率為2-5%。
抗Jo-1抗體:見于多肌炎,陽性率為25-35%。常與合并肺間質纖維化相關。 抗著絲點抗體:與局限型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癥(CREST綜合征)有關,陽性率為70-90%。在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中也可檢測到該抗體(陽性率10-30%)。還可出現于雷諾氏綜合征中。
抗dsDNA抗體:對系統性紅斑狼瘡具有很高的特異性。除抗Sm抗體外,抗dsDNA抗體也可作為該病的一個血清學標志,陽性率為40-90%,并且抗dsDNA抗體滴度與疾病的活動度相關,可用于療效監控。
抗核小體抗體: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清中的陽性率為50-95%,特異性幾乎為100%。核小體是細胞染色體的功能亞單位,由DNA和組蛋白以特殊的方式組成。抗核小體抗體比抗dsDNA抗體、抗組蛋白抗體更早出現于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早期,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誘導和致病中有重要作用。臨床資料顯示,有15-19%的抗dsDNA抗體陰性的SLE患者中抗核小體抗體陽性。因此聯合檢測抗dsDNA及抗核小體抗體可提高SLE血清學檢出率。
抗組蛋白抗體:抗一種或幾種組蛋白抗體或抗H2A-H2B復合物抗體在藥物(普魯卡因胺、肼酞嗪以及其它藥物)誘導的紅斑狼瘡中比較常見(陽性率為95%)。另外,在30-70%的系統性紅斑狼瘡和15-50%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也可檢出抗組蛋白抗體。
抗核糖體P蛋白抗體: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特異性標志,陽性率為5-15%。普遍認為ARPA的滴度與SLE的活動性相關,還與SLE合并中樞神經系統癥狀、腎臟或肝臟受累相關。
抗M2抗體:高滴度的抗線粒體2型抗體是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標志,陽性率為85-95%,另外,在其它慢性肝臟疾病(30%)和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癥(7-25%)中也可檢出抗M2抗體,但滴度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