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特爾團隊合成第一個“人造細胞”,向人造生命形式邁出了關鍵一步,但也有反對者認為,這或引發生物倫理和可能生物危害。
在讓自己的擁躉多等待了2年之后,64歲的克雷格·文特爾(J Craig Venter),終于在上周對外界公布了讓世界震驚的消息——他和他的團隊實施了人造DNA激活細胞的實驗,全球第一個“人造細胞”在他們的實驗室中誕生了。
按照文特爾此前的規劃,這一成果本應在2年前就實現——當文特爾團隊在2008年年初首次創造出“人造基因”時,他對記者說,至少到這一年年中,他們將把“人造基因”注入活的微生物體中,從而創造出“可以設計的生命”。
“要是到2008年年中我們仍然不能完成,我會感到驚奇和失望。”2008年年初的文特爾顯得自信滿滿。
當然,這一規劃推遲兩年實現,依然具有轟動性。文特爾團隊的重大進展揭示了一種可能性:人類將可依據需要,創造出事前編碼的生命——這些承載特定功能的“人造生命”,將可以制造生物燃料、制造疫苗、幫助人類從工業廢料中提取金屬,甚至充當到火星或者其他星球上生存的有機生命等。
然而,也有反對者認為,文特爾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其引發的生物倫理和可能生物危害惹人憂思,甚至有人擔心,這項技術可能被用于制造生物武器。
“壯舉”前途幾何
與克隆技術“復制生命”不一樣,文特爾的“人造生命”實驗,實際上是從無到有地“創造”生命的過程。
生命是如何被“創造”出來的?首先需要“原料”。DNA基本組成單位——堿基則只有四個:分別為A(腺嘌呤)、G(鳥嘌呤)、C(胞嘧啶)和T(胸腺嘧啶)。
這些DNA的基本單位,通過不同的拼接組合,形成不同的基因組,從而使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有了各自的功能,各種功能的細胞再一起“組裝”成各種生物,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復雜的人類,無不如是。
克隆技術是把特定組合基因從細胞里取出來,作為復制的母本,從而在沒有生殖細胞的參與下,直接“復制”出生命來。而“人造生命”的實驗,則利用復雜的化學成分人工制造出A、G、C、T等DNA堿基,而后再把這些堿基精確混合在一起,從而創造出新的生命。
雖然文特爾團隊是用人工化學成分制成了基因組,但從基因組的序列來看,他們所合成的基因組并非絕對的創新。不管2年前的“生殖支原體”人造基因,還是這一次的“絲狀山羊支原體”人造基因,他們都是基本“照抄”這些天然細菌的基因序列,只對其作出很少的改動而已。
因此,客觀來講,文特爾團隊目前還只是做到了用無生命的物質來“制造”生命,但尚未能“創造”出全新的生命物種來。
這也就難怪有人認為文特爾的所謂“壯舉”其實前途頗為黯淡,因為人類距離能夠設計出具有特定功能的全新生物機體基因序列,還需較長時間。以文特爾經常掛在嘴邊的制造生物燃料為例,近年來生物燃料業界重大進展不斷,業界現在只要對現有基因工程技術進行少量修改,就能收獲頗具競爭優勢的生物燃料。
但合成生物學家們仍然期待著,有朝一日,人類能夠輕易地在電腦上設計出一種特定功能有機生物體藍圖,然后,只要把這藍圖輸入特定機器,輕輕一按“打印”鍵,人們就可以得到想要的DNA,再把這一DNA放入一個細胞中,一種定做的生物便告問世了。
對此,文特爾表示:“這一成果使我們從假設階段發展到真實階段。”
他認為,盡管他還不知道細胞中每一個基因的功能,但這將是人類下一個階段研究的關鍵所在。“我們將試圖設計出具體的生物功能,比如能利用二氧化碳制造出新的燃料,或是迅速地生產新的疫苗。”
,
耗資逾4000萬美元
文特爾是在4年前向“人造生命”開始進軍的。當時,他和他的團隊通過實驗證明了,將自然的DNA注入另一個細胞是可行的,而后,他開始了用人工合成的方式制造DNA,并在2008年年初,合成了一個多達58萬堿基的人造基因組,是當時最長的。
因此,這位當時剛剛年過花甲的美國科學家在2007年和2008年,連續兩度入選《時代周刊》年度“10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與胡錦濤、奧巴馬等齊名。
不過,作為一名基因專家,文特爾進入這一行則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了。當時,他積極參與到風靡全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中,積極繪制人類的基因圖譜,但因為與同行意見不和,這名越戰老兵最后卻走上了一條“商業+科研”的道路。
當時,文特爾堅持認為“散彈定序法”是最快且有效的測定人類基因圖譜的辦法,但其他專家卻認為對于人類如此復雜的生命機體而言,該法的精確性有待商榷,因此堅持使用速度更慢的定序方法。盡管四處斡旋,但文特爾仍然無法獲得公共資金支持,這讓文特爾頗為沮喪。
1999年,他創辦了由私人資本注資的塞雷拉基因組公司,展開了與公共資金支持的“人類基因組計劃”互相競爭之研究計劃。值得一提的是,塞雷拉研究計劃旨在建立一個需付費才能使用的基因組數據庫,這使他背負惡名。
剛開始時,看上去文特爾占據了上風,因為他們的成本比政府計劃更低,速度也更快。不過,政府還是搶在塞雷拉公司之前幾天推出了自己的第一份圖譜,使得該公司申請專利的努力受挫。而政府隨后又禁止所有基因序列申請專利,這使得塞雷拉遭受嚴重打擊。
在2002年完成了人類基因圖譜的繪制并公之于眾之后,文特爾被塞雷拉公司“掃地出門”了。
盡管看上去跌得鼻青臉腫,但他很快吸取教訓,著手創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非營利基因研究機構,關注于合成生物學,經過2年的籌備,這一機構最終于 2006年成立,近幾年他在合成基因組方面的成就,均在該機構下完成。
2005年,他又與人合辦了“合成基因組”公司,這是一家旨在通過微生物制造生物燃料的公司。這是一家非上市公司,其財務數字并不公開,但似乎文特爾從這家企業中賺到了不少鈔票。
去年7月,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與這家公司簽訂了一個價值6億美元的合作協議,用于下一代生物燃料的研發。而在本次完成的“人造細胞激活” 實驗中,耗資超過4000萬美元,其中的絕大多數也是由“合成基因組”公司埋單。
近日,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韓興國團隊與合作者揭示了多養分添加下基因組大小調控草地群落的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新植物學家》。資源與植物生產力、多樣性之間的關系是生態學長期關注的核心問題之一,資源......
近期,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趙博團隊等在JournalofExperimental&ClinicalCancerResearch上發表了題為RETSATassociateswithDD......
9月22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特色農作物優異種質資源發掘與創新利用創新團隊聯合國內外多家合作單位,成功繪制了中國豌豆基因組高質量精細物理圖譜,構建了栽培和野生豌豆泛基因組,解析了豌豆基因組進......
9月1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師范大學省部共建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劉少軍教授團隊在《BMC生物學》(BMCBiology)上在線發表論文,揭示了人工異源四倍體魚的基因組。劉少軍為通訊......
粉菠蘿 品資所供圖近日,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熱帶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品資所)種質資源保存研究團隊破譯了粉菠蘿基因組并發現植物開花新機制。......
深圳市仙湖植物園研究團隊與合作者使用轉錄組數據,首次對苔類目級系統框架進行了重建,得到了高支持的系統發育樹。相關研究9月8日在線發表于AnnalsofBotany。該論文第一作者為深圳市仙湖植物園董珊......
二月蘭 中國農科院蔬菜所供圖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分子設計育種團隊完成了二月蘭基因組的解析。通過基因組比較分析,在十字花科古多倍化演化和高產優質油脂性......
與人類微生物組類似,植物微生物組被稱為植物的第二個基因組,對植物生長發育、養分吸收、病蟲害抵御等至關重要。近日,科學家發現了定殖于玉米莖木質部傷流液內具有固氮能力且高度保守的核心細菌微生物組,它們為玉......
15日從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獲悉,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植物多樣性研究團隊利用Illumina測序技術分別研究了極小種群之一的巴郎山杓蘭和對葉杓蘭的葉綠體基因組特征,并基于葉綠體基因組數據重建了蘭科植物......
由紐約基因組中心和布羅德研究所的科學家完成了一項對人類組織中RNA多樣性的研究,最近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當遺傳密碼轉錄成RNA時,一個基因通常會產生幾種不同形式的RNA分子,或具有不同功能的轉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