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9年,德國化學家斐林(Hermann vonFehling,1812年-1885年)發明了斐林試劑。它是由氫氧化鈉的含量為0.1 g/mL的溶液和硫酸銅的含量為0.05 g/mL的溶液,還有含量為0.2g/mL酒石酸鉀鈉配制而成的,其本質是銅離子和酒石酸形成的配合物——酒石酸合銅(高中認為是新制的氫氧化銅)。
斐林試劑是二價銅離子的酒石酸鉀鈉配合物,可以被脂肪醛或還原性糖還原為氧化亞銅。斐林試劑為深藍色溶液, 在與脂肪醛或還原性糖共熱時, 藍色消失,析出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淀。在氧化亞銅析出過程中, 反應液的顏色可能經過由藍色→綠色→黃色→紅色沉淀的逐漸變化,反應較快時,直接觀察到紅色沉淀。
它與可溶性的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和麥芽糖)在加熱的條件下,能夠生成磚紅色的氧化亞銅沉淀。因此,斐林試劑常用于鑒定可溶性的還原性糖的存在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