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自然》和《科學》同步發表3篇論文報道了下地幔礦物——Davemaoite毛鈣硅石的命名,這也是下地幔中最后一個被命名的主要礦物。
據了解,這一新礦物以國際著名華人地球科學家、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毛河光的名字命名。除了新命名的毛鈣硅石,2018年發現的鐵鎂氧化物MgFe2O4已被命名為“毛河光礦”(國際礦物學協會編號:IMA 2017-047),因此毛鈣硅石是第二個以毛河光命名的新礦物,也是第31個以華人命名的新礦物。
毛鈣硅石的化學成分為CaSiO3,形成于距離地表670千米以下的下地幔。如同其他地幔深部的礦物,當它從深部進入地表時將變得不穩定,解除晶體形態。此次報道之前,從未有任何人在自然環境下發現過這種CaSiO3的深部礦物,因此盡管它是下地幔最重要的礦物之一,仍然無法對其進行命名。
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教授Oliver Tschauner首次在金剛石包裹體中發現了毛鈣硅石。得益于堅固的金剛石外殼,其內部的包裹體能封存高壓條件,因而能夠保存毛鈣硅石,使其被安全輸送到地表壞境,最終被發現。
毛河光及其團隊于上世紀70年代改進了高壓技術,打開了科學家研究下地幔礦物甚至地核物質之窗。他早在1989年就開始了針對毛鈣硅石的研究,是地幔深部礦物研究領域毫無爭議的先驅者。因此,盡管Tschauner是天然毛鈣硅石的發現者,但他依然將此礦物以毛河光的名字命名。至此,下地幔三大礦物:布里奇曼石、鐵方鎂石和毛鈣硅石的命名工作正式結束。值得一提的是,布里奇曼獲得了194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毛河光,1941年出生于中國上海,1949年隨其家庭遷居臺灣;1959年考入臺灣大學地質系;1964年進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研究院就讀;1967年獲得博士學位;1968年進入華盛頓卡內基研究院地球物理實驗室,擔任高級研究員;1993年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6年入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02年獲得中國政府授予的國家友誼獎;2005年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的愛明諾夫獎;2012年組建北京高壓科學研究中心并擔任主任。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