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在線發表了題為《人類中腦多巴胺能神經細胞分化標志物預測帕金森病細胞治療結果》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陳躍軍研究組完成。該研究解析了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分化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發現了中腦多巴胺能神經祖細胞的特異性表面蛋白分子,并應用它們來獲得高純度的目的供體細胞,實現穩定且可預測的帕金森病細胞治療結果。
帕金森病主要是源于中腦黑質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經元的退行性病變和丟失,造成紋狀體多巴胺含量顯著性減少,從而引起肌張力增高、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和步態異常等運動功能障礙。臨床上尚無治愈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案,目前的治療方法主要是對癥治療,包括以左旋多巴為代表的藥物治療和深部腦刺激。然而,藥物治療只在早期階段有效,而腦深部刺激只適用于部分病人,隨訪成本高,且會引起抑郁癥等副作用,因此急需開發新的治療策略和方法。
細胞替代療法(細胞治療)被認為是頗有前景的PD治療策略。細胞治療通過移植外源神經細胞補充丟失的多巴胺能神經元,進而恢復腦內多巴胺釋放水平,解救患者運動功能障礙。人多能干細胞,包括人胚胎干細胞和人誘導多能干細胞,可以通過體外分化產生可移植的中腦多巴胺能神經祖細胞,為細胞治療提供了大量的可再生的細胞資源。多個國家相繼開展了基于人多能干細胞技術的PD細胞治療臨床試驗,仍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例如,體外分化得到的移植用供體細胞(donor cells)存在高度異質性;供體細胞移植后,腦內移植物中的目標神經元(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比例通常較低(不超過10%);移植物的細胞組成未知。因此,如何獲得標準化的神經細胞產品,以確保移植后穩定且可預測的治療效果,仍是帕金森病細胞治療在臨床上更廣泛和更安全應用面臨的主要挑戰。
研究首先繪制了人多能干細胞向中腦多巴胺能神經細胞分化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發現了多巴胺能神經細胞的體外分化過程模擬多個但相鄰的人胎腦區域的發育過程,包括腹側中腦、中腦-后腦邊界(MHB,也稱峽部)和腹側后腦,其中只有部分腹側中腦細胞可以進一步分化為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而其他腦區的細胞則主要分化為GABA能神經元、谷氨酸能神經元、運動神經元和5-羥色胺能神經元。這解釋了人多能干細胞向中腦多巴胺能神經細胞分化產生異質性細胞類群的原因。
研究進一步重建了人中腦多巴胺能神經細胞的分化軌跡,發現了代表早期或晚期多巴胺能神經祖細胞的特異性表面蛋白分子——CLSTN2和PTPRO,且這些表面蛋白分子可以用來預測體外分化得到的異質性神經祖細胞群終末分化為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的效率(圖1A)。研究從異質性神經祖細胞群中分選富集了分別表達這些表面分子蛋白的神經祖細胞,并移植到PD模型小鼠腦內,發現分選的神經祖細胞移植后可產生高度富集的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比例可達80%,其中大部分(約90%)的多巴能神經元為黑質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亞型-PD患者腦內主要缺失的多巴胺能神經元亞型。移植物中的多巴胺能神經元可以整合到宿主環路并特異性支配宿主的背側紋狀體。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與未分選組相比,分選組的多巴胺能神經細胞具有更高的治療效力,表現為對宿主紋狀體更強的多巴胺能神經支配和只需要移植少量細胞(常規治療細胞劑量的10%)便可達到治療效果(圖1B)。
同時,研究對移植物進行單細胞測序分析發現,未分選組的移植物中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比例低,且含有多種類型的非目的神經元,其中包括明確能夠造成副作用的五-羥色胺能神經元。而分選組中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被高度富集,非目標神經元類型大多被剔除(圖2A)。不同分子標記物分選的移植物具有高度一致的神經元組成(圖2B),提示移植高度富集的多巴胺能神經祖細胞可以獲得穩定且可預測的移植結果。
該研究繪制的體外分化和體內移植物的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為中腦多巴胺能神經細胞分化過程中細胞異質性的產生和移植物中非目標細胞的來源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解。同時,研究建立了一種獲得高度純化的供體細胞的方法,這些供體細胞移植后可以獲得穩定且可預測的細胞治療結果。該研究為實現更有效更安全的帕金森病細胞替代療法邁出了重要一步。
研究工作得到科技部、中科院、上海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支持,并獲得復旦大學與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科研人員的幫助。
圖1.A、通過對人類中腦多巴胺能體外分化過程進行時程單細胞轉錄組,解析培養物的細胞類型異質性,并找到新型多巴胺能祖細胞的表面分子標記物。B、將未分選的神經祖細胞與標記物分選的神經祖細胞(CLSTN2+或PTPRO+)移植到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運用行為學、電生理、組織學染色等手段評估移植結果。C、解剖帕金森病小鼠腦中的移植物并分析單細胞轉錄組發現,新型標記物后的移植物具有穩定可預測的移植物結果,目標神經元(即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高度富集,非目標神經元大部分被剔除。
圖2.A、未分選的祖細胞、CLSTN2+祖細胞和PTPRO+祖細胞衍生的移植物,用人源細胞核(hN)和多巴胺能神經元標記物TH免疫染色的典型圖以及移植物中TH+神經元比例的量化。比例尺,100μm。B、解剖帕金森病小鼠腦中的移植物并進行單細胞轉錄組的分析發現,新型標記物后的移植物具有穩定可預測的移植物結果,目標神經元(即中腦多巴胺能神經元)高度富集,非目標神經元大部分被剔除。
近期,由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湘雅江西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湘雅)副主任沈璐教授牽頭,功能神經外科亞專科主任楊治權教授、神經變性病與遺傳病亞專科主任郭紀鋒教授、徐......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和倫敦摩菲眼科醫院的一個研究團隊借助人工智能確定了一組標志物,可在臨床癥狀出現前7年診斷出帕金森病,這些標志物可通過眼掃描識別。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神經病學學會雜志《神經學》上。......
7月9日,記者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獲悉,該院特聘教授葉克強、神經精神醫院教授張振濤和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丹創新研發了一種帕金森病的PET分子影像學標志物,首次為帕金森病的早期診斷提供客觀的影像學檢查方法,......
帕金森病是一種進行性神經退行性運動障礙,潛伏期較長,并且沒有徹底的治療方法。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50%-70的運動相關神經元退化[1]。換句話說,患者的大腦早在確診前幾年就開始遭受損害,如果能夠提前預......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醫學》最新發表的一項健康研究發現,被動采集的運動追蹤數據或能作為預測帕金森病未來發展的早期指標。該研究結果表明,這些運動追蹤數據或能實現相對低成本且無創的大規模人......
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研究人員在診斷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們創造了一種革命性的新診斷方法,有望快速、準確地檢測出神經退行性疾病。這種方法在提供早期治療和減少人類阿爾茨海默氏癥和帕金森氏癥等疾病以及慢性......
帕金森病(PD)的增長速度比任何其他神經系統疾病都要快,這使得其早期檢測如此重要。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新的機器學習工具,顯示出作為早期檢測該疾病的一種方式的前景。PD的診斷通常發生在一個人出現傳統癥......
日前世界帕金森病日“抗帕不怕一森守護”科普宣教活動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這次活動是帕友們線下的久別重逢,現場通過科普講座、暖心互動、健康咨詢等環節,建立起醫患之間的溝通橋梁,幫助患者科學認知,積極干預,......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高級研究員陳躍軍團隊創建了一種“能夠跨分化階段和時間點的高通量譜系示蹤”新技術,解析了大腦內多巴胺能神經細胞分化過程,發現和鑒定了一種可特異性表征多巴胺能神經前體......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7930.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