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歲的丁奎嶺是2013年上海新增的8名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十多年來他堅持開展手性催化反應和綠色化學研究。
不久前,來自美國、德國、法國以及國內有機化學相關領域的7位知名科學家對中科院上海有機所進行了全方位的國際專家診斷評估。德國萊布尼茲催化研究所所長Matthias Beller教授等專家對上海有機所整體研究水平和“一三五”規劃給予高度評價。
作為新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有機所所長丁奎嶺和科研人員有理由感到高興。
47歲的丁奎嶺是2013年上海新增的8名院士中最年輕的一位。出生于河南永城,曾在鄭州大學化學系任教,后赴日本作博士后研究,并在東京工業大學擔任UNESCO研究員。1998年,在時任上海有機所所長林國強院士的舉薦下,丁奎嶺舉家回國,作為中科院“百人計劃”,來到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工作。十多年來堅持開展手性催化反應和綠色化學研究。
丁奎嶺回國之初,在當時的化學領域中,手性催化研究很熱。當200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三位研究手性催化研究的科學家后,這個領域漸漸冷了下來,一些人改變了研究方向。而丁奎嶺認為這一領域存在的挑戰遠遠超過已經解決的問題,因此他選擇了堅持,并取得了成功。
丁奎嶺說:“沒有原創性的基礎研究作為支撐,很難實現真正的高技術創新,高水平的成果轉移轉化就更無從談起。”近年來,他帶領的團隊基于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取得了多項應用成果。比如他發展的一類獨特結構的手性催化劑為重要降膽固醇藥物依折麥布的高效合成提供了一個全新工藝,克服了現有手性拆分和輔基誘導合成工藝效率低的缺點,已經申請多項國內和國際ZL,并成功轉移給企業進行放大試驗;他的另外一個基于雙金屬協同催化理念發展的手性催化劑技術,也已經轉移給精細化工企業,使得這家企業由原來生產一噸產品要用20多公斤催化劑降至不到1公斤,目前已經完成了千噸級技術的應用,生產效率和產品純度得到顯著提高,同時更加綠色和環保。
2013年6月,丁奎嶺課題組采用一種新的策略,首次利用工業上成熟的、容易制備的碳酸乙烯酯原料,結合獨特的催化劑,在溫和條件下獲得了兩類重要化工原料——甲醇和乙二醇。這一成果,為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醇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是實現“綠色化學”一個很好的案例。“我從2001年就開始關注二氧化碳的化學轉化問題,在我們化學家眼中,二氧化碳中的碳也是可以再利用的資源,與可再生能源結合,經過適當的化學轉化,可以成為服務人類的有用物質,變廢為寶。”丁奎嶺說。
作為一位有機化學家,丁奎嶺始終認為,合成化學是人類創造新物質的根本途徑。盡管科學家們已基本弄清楚組成物質的“基因密碼”,但仍不妨礙人們繼續探索創造優異性能的新物質和尋找創造功能物質的最優途徑。他在多次接受記者采訪時,都十分強調科學研究應優雅而有深度,做“獨特”和“有用”的科學,以科學認知與發現服務社會。
2024年11月25日,自然科學基金委化學科學部在北京召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原創探索計劃項目(專家推薦類)2024年度第二次評審會議及“鉛同位素稀釋劑制備”專項項目評審會議。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吳驪珠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化學品研究組研究員王峰與副研究員賈秀全團隊在微液滴化學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團隊利用微液滴的起電-放電現象,開發出水相電化學選擇性脫氯策略,并將二氯乙烷轉化為聚......
關于批準建設物理學、化學、力學等3個山西省基礎學科研究中心的通知各高校、科研院所,各市科技局: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加強基礎研究工作部署,探索新型舉國體制山西實踐路徑,切實加強我省基礎學科發......
文|朱丹早起梳洗,還要涂防曬霜,真是麻煩呢。沖杯咖啡吧,讓我的一天來點精神,可是我的咖啡還新鮮嗎?算了,來杯紅茶,加點牛奶吧,澀味變淡了許多。早餐后出門打算做個頭發,可我不喜歡理發店里彌漫的燙發的味道......
羅漢果苷是一類來自藥用植物羅漢果(Siraitiagrosvenorii)的三萜皂苷類次生代謝產物,具有高甜度低熱量等特點,在食品添加劑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應用前景,其中羅漢果苷V(M5)和賽門苷I(S......
走進李彥老師的書房,映入眼簾的便是通天的書架。書籍林立其上,從基礎的化學原理到前沿的科研成果,從經典的化學實驗到創新的科學發現,原子與分子共舞,老教授們的奠基之作與跨學科的“閑書”構筑起這片奇妙樂園。......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孫滔6月20日,記者在成都見到鄧黎的時候,他剛從福州回來。在福州醫科大學召開的某藥劑學教材修訂會議上,他受邀作了一個學術報告。與會的一些老師感慨:“鄧老師,今天終于見到真人了,我......
7月12日,Science(《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武漢大學高等研究院、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雷愛文教授團隊關于交流電合成化學的最新研究論文,題為“Programmedalternatingcurrent......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大學,要堅守‘人才培養’這一不變的歷史使命,將AI與HI(Humanintelligence)緊密結合,持續改革創造高等教育充滿無限可能的未來。”上海交通大學校長......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員趙杰課題組,在異相單原子催化領域中取得新進展,展現了異相單原子催化在有機合成中的潛力和前景,相關研究發表于《美國化學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