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出現急慢性肝炎會使肝臟纖維化,最終病變為肝硬化甚至肝癌。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副教授王春明團隊開發了一項新技術。在小鼠模型中初步證實,該技術能實現高靈敏度檢測組織纖維化,有潛力應用于肝臟纖維化檢測,從而使病人及早接受治療。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通訊》。
該團隊以“一種蛋白口袋逃逸設計策略解決近紅外熒光探針活體應用干擾問題”為題開發相關技術。他們在原本針對創傷修復的一項研究中,偶然發現用作檢測工具的熒光探針有一類化學基團,容易“掉入”蛋白質結構的“口袋”中,從而產生干擾信號,這一機制通常被忽略。
基于此,研究者對已經使用多年的商用染料的結構做了“手術”,設計合成了新的染料分子,使其發揮正常功能的同時不再“掉入口袋”,從而展示出比現有產品更高的分辨度。該團隊在此染料分子基礎上,開發設計新型近紅外熒光探針,以肝纖維化過程中過量產生的醛賴氨酸分子為標志物,成功實現了肝纖維化的分期診斷。
王春明表示,目前熒光成像探針可以幫助醫生實時、無損、動態監測病癥發展。然而,這一工具在應用時易與血液中的白蛋白結合,造成假陽性信號干擾檢測。而澳大新技術則通過一種蛋白口袋逃逸設計策略成功解決了這種非特異結合問題,從而在纖維化疾病模型檢測中實現了更高的分辨度和準確性。此研究成果以巧妙的科學設計和優良的實驗數據,展示出熒光成像新技術進一步開發的價值,以及在疾病實時診斷上的應用價值。
熒光蛋白探針因其本身屬于蛋白,具有比普通化學類熒光探針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時兼具高靈敏度、高特異性、使用方便等優勢,因而在醫療健康等領域具有巨大應用潛力。近日,大連理工大學劉波教授團隊基于熒光蛋白技術......
第23屆全國分子光譜學學術會議和第五屆光譜年會上,11月30日下午在“熒光與發光光譜新方法、新技術”分會場中,多位專家學者就儀器研制、熒光探針、標記技術、機理等方面做出精彩報告。嶗山實驗室、山東師范大......
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教授田禾、馬驤團隊,研制了一種可激活的紅/近紅外水溶性有機純有機室溫磷光(RTP)探針,有助于多功能高分辨率磷光成像,可用于體內可視化特......
特發性肺纖維化是一種進展迅速且致命的肺部疾病,發病機理尚不清楚,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療藥物,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挑戰。前不久,我國科學家在這一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揭示特發性肺纖維化發生的細胞和分子機制,并找......
圖“神經卷軸”探針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188101、21972005)等資助下,北京大學段小潔研究員團隊發揮腦科學、生物醫學工程以及物質科學交叉背景的優勢,在高通道植入式神經電極研制方......
4月27日,隨著愛因斯坦探針衛星首批在軌科學探測圖像的正式發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袁為民一直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這顆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多個國際團隊參與研制的空間科學衛星不負眾望,成功“抓拍”到......
國家天文臺EP衛星實驗隊部分成員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合影。國家天文臺供圖近日,愛因斯坦探針(EP)衛星任務發布了首批在軌科學探測圖像。包括銀河系中心的觀測圖像、暫現源圖像、蟹狀星云觀測圖像、梅西耶87(......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草畜農產品質量安全技術中心在國際期刊《配位化學評論》(CoordinationChemistryReviews)在線發表用于金屬離子檢測的硫屬元素熒光探針研究最新進展的綜......
4月27日,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空間科學論壇在京召開。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實施的愛因斯坦探針(EP)衛星任務發布了第一批在軌探測圖像。衛星搭載了國際首臺寬視場X射線成像望遠鏡(WXT)和1臺后隨......
4月27日,2024中關村論壇年會平行論壇空間科學論壇在京召開。由中國科學院牽頭實施的愛因斯坦探針(EP)衛星任務發布了第一批在軌探測圖像。愛因斯坦探針(EinsteinProbe,簡稱EP)衛星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