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06-04 09:50 原文鏈接: 新版醫療器械監管條例施行市場面臨洗牌

      2014年6月1日起,新版《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開始施行。新規首次提高懲罰力度,對未經許可擅自生產經營的行為,最高可處貨值金額20倍的罰款。業內分析認為,新版《條例》的實施,意在“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高風險醫療器械的監管將進一步趨嚴。而隨著新規的實施,醫療器械市場將面臨洗牌。

      低風險產品“松綁”

      舊版《條例》于2000年4月1日施行,是中國首部監管醫療器械行業的行政法規。該條例早就不合時宜,但是由于職能分散、機構整合不順,新規一直未能出爐。2014年3月31日,國家食藥監總局正式發布新版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并定于當年6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實施14年的《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迎來的首次“修訂”。

      據國務院法制辦教科文衛司司長王振江介紹,舊版《條例》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適應新形勢的情形,其中一個突出問題,便是分類管理制度不夠完善,有些措施沒有體現分類的差異性,對高風險產品監管不夠,對一些低風險產品監管該放開的沒有放開,企業反映負擔較重。

      根據新版《條例》,醫療器械按風險從低到高,相應分為一、二、三類,低風險的“放手”,重點監管高風險產品。其中,第一類是風險程度低,實行常規管理可以保證其安全、有效的醫療器械;第二類是具有中度風險,需要嚴格控制管理以保證其安全、有效的醫療器械;第三類是具有較高風險,需要采取特別措施嚴格控制管理以保證其安全、有效的醫療器械。

      據了解,過去一、二、三類醫療器械,都需要注冊管理。生產企業在取得生產許可到完成產品注冊這一過程中,造成了企業人員、場地和設備的閑置,加大了企業負擔,不利于產業發展。同時,部分科研機構因無法取得生產許可,限制了其對醫療器械的創新研究。今后,明確第一類醫療器械實行產品備案管理,第二類由省一級食藥監管部門實施產品注冊管理,第三類由國家總局實施產品注冊管理。

      廣東省營養健康產業協會秘書長張詠認為,本次修訂明確了對醫療器械“先產品注冊、后生產許可”的監管模式,規定了生產企業在有醫療器械產品注冊證的情況下,可以申請醫療器械生產許可。這種監管模式的改變,減少了企業早期的資金投入壓力,進一步釋放行業創新需求,鼓勵創新型企業的出現。

      “醫療器械的特點決定了政府既要對醫療器械實施嚴格管理,又不能一刀切。”業內人士表示,醫療器械種類繁多、跨度極大、業態復雜,大到核磁共振儀器,小到壓舌板,風險存在差異。因此,必須做到分類管理、寬嚴有別,在高風險產品上加壓,在低風險產品上松綁。

      懲罰力度大幅提高

      王振江還提到,企業在生產經營方面的要求過于原則,責任不夠具體。另外監管上存在重產品審批、輕過程監管等現象,法律責任過于籠統,缺乏一些違法行為打擊查處依據。

      針對上述現象,新版《條例》第一次從法律層面上提高了懲罰力度。新《條例》按照違法行為的嚴重程度,分條分項設定法律責任,以增強條款的可操作性。與此同時,還調整了處罰幅度,增加了處罰種類,以加大對嚴重違法行為的震懾力。

      例如,對未經許可擅自生產經營醫療器械的行為實施重罰,規定了最高為貨值金額20倍的罰款;檢驗機構出具虛假報告的,一律撤銷機構資質并納入“黑名單”,10年內不受理資質認定申請;對受到開除處分的直接責任人員,規定10年內不得從事醫療器械檢驗工作。

      此外,新規還增加了對醫療器械實施不良事件監測、再評價和召回制度。凡是有醫療器械的召回與不良事件的企業,將被記錄在案,消費者在選購時可以避免這些產品。

      業內人士表示,這等于是給醫療器械企業戴上了“緊箍咒”。雖說罰得重,但在市場上能淘汰一批“劣質企業”。“原來條例對嚴重違法一般并處2-5倍罰款,而新條例處5-10倍罰款,甚至20倍,企業違法成本提高,正規企業也不敢觸碰高壓線。”

      醫療器械市場面臨洗牌

      近年來,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的市場規模擴張迅猛,官方數據顯示,2001年至2013年間,該行業的市場規模從179億元到突破2000億元,增長超過11倍。而畢馬威2013年5月的相關報告則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成為世界第二大醫療器械消費市場。

      不過,整個醫療器械業仍然面臨著小、散、亂等諸多問題。90%左右的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年收入徘徊在一兩千萬元左右,生產技術含量較低。隨著新版《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的實施,在推動行業向前發展的同時,或將引爆一場大洗牌。

      “在新的行業政策背景下,有品牌和融資優勢的醫療器械類上市公司有望搶得先機,加大并購步伐。”分析人士指出,修訂后的《條例》提高了高風險產品的門檻,意味著資質不夠的生產企業將被淘汰。而醫療器械上市公司基本上是業內比較成熟的,不會受到準入門檻的限制。競爭企業的減少,長期看對上市的醫療器械公司更為有利。

      上述人士認為,新條例提高了企業門檻,對企業沖擊很大,未來醫療器械行業將掀起并購重組高潮。事實上,自2013年起,醫療器械行業就已出現活躍并購的趨勢。WIND統計顯示,19家醫療器械上市公司中,千山藥機、魚躍醫療、三諾生物等7家企業已談或正在進行并購重組。

      推薦閱讀: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 國產醫療設備替代進口

      加快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進程,降低醫療成本惠及百姓,已成為我國醫療設備產業發展重心。在此背景下,一批行業領先的上市公司捷足先登,開始蠶食進口設備的市場蛋糕,準備迎接“進口替代”的發展良機。

      國產設備敲開三甲醫院大門

      “目前國產醫療設備已經對我們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壓力,特別是在醫院降低支出,以及國家醫保控費的影響下,我們的高端醫療設備因為價格較高而影響到市場份額了。”上海一家外資500強的醫療設備銷售總監這樣表示了隱憂。“如果說前兩年國產設備只是在基層市場活躍,如今大城市的三甲醫院里,也能看到他們的身影。特別是我們的產品使用壽命到期后,他們的替代效應更明顯。”

      上海食藥監局醫療器械安監處處長岳偉表示,今年對國內醫療器械企業來說,政策環境與市場機遇良好。國產醫療器械的產品水準不斷上升,如監護儀等國產設備在部分三甲醫院里已經比較常見了。

      從醫院經濟學的角度出發,國產醫療設備和器械的空間打開。來自上海第一人民醫院績效與成本處的相關負責人表示,以往連二甲醫院都習慣購買外資高端醫療設備,但他們的就醫人數不多,設備的使用率不足,影響到醫院的贏利狀況。近年來,這一現狀不斷改善。越來越多的國產醫療設備、器械、耗材敲開了三甲醫院的大門。

      上市公司布局高端市場優勢明顯

      與此同時,據調查,近年來,國內醫療設備、器械類的上市公司已成為布局中高端產品市場的“領軍人物”。

      理邦儀器董秘祖幼東表示,面向中高端市場,公司多年來在研發投入方面巨大。2013年的研發費用投入占銷售收入的24%,領先國內同行。公司的目標不僅是打造單一產品,而且要推出系列有核心競爭力的高端產品。如公司預測在今年三季度發布新版彩超產品,這是由美國理邦團隊研發的全新產品;此外,表示的血氣POCT檢測儀,不僅國內首創,并在全球處于領先態勢。目前,國際市場口碑良好,有望在今年下半年通過美國FDA的審批,進入美國市場。

      “作為上市公司,具有資金、人才、能力方面的優勢,先站穩國內市場,未來再與國際巨頭如GE、飛利浦等開展競爭,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祖幼東信心滿滿。

      寶萊特董秘黎曉明表示,公司在加快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方面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更多的患者能接受治療,特別是尿毒癥患者,能提供性價比高的設備及耗材產品,盡快替代進口,在節約費用的情況下讓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所提高。

      我國體外診斷龍頭企業科華生,在進軍國際市場方面,表現也可圈可點。“2013全年實現國際業務銷售5250萬元,增長162.19%,且今年上半年的海外銷售增長平穩。”公司內部人士透露。

      機構行業研究員表示,毋庸置疑,國際市場的良好口碑將為科華生物搭建向國內高端市場進軍的橋梁。同時,作為公司重點發展方向,化學發光儀等產品的定位就是進軍高端,實現進口替代。

    相關文章

    國家藥監局關于批準注冊288個醫療器械產品的公告(2023年8月)(2023年第122號)

    2023年8月,國家藥監局共批準注冊醫療器械產品288個,IVD醫療器械產品37個。其中,境內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229個(IVD醫療器械產品28個),進口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33個(IVD醫療器械產品3......

    國家藥監局關于批準注冊288個醫療器械產品的公告(2023年8月)(2023年第122號)

    2023年8月,國家藥監局共批準注冊醫療器械產品288個,IVD醫療器械產品37個。其中,境內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229個(IVD醫療器械產品28個),進口第三類醫療器械產品33個(IVD醫療器械產品3......

    勢頭正盛!島津2023財年Q1財報一覽

    近日,島津公司(ShimadzuCorporation)發布2023財年(截至2024年3月)第一季度財報。財務業績概述島津2023財年Q1報告顯示,凈銷售額為1092億日元,較2022年同期增加10......

    我國已確定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

    截至目前,我國已確定五批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覆蓋所有醫療資源薄弱省份。同時,全國組建1.5萬個各種形式的醫聯體,遠程醫療覆蓋所有地級市。記者29日在2023全國深化醫改經驗推廣會暨中國衛......

    完善綠色消費促進政策,激發綠色消費潛力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車銷售量超過300萬輛,同比增長37.3%;限額以上單位低能耗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增速超過20%。從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綠色消費持續擴大,......

    20點直播|西班牙生物材料研究中心教授作報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05.shtm直播時間:2023年7月21日(周五)20:00-21:3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

    跌向起點!美元指數劍指100美聯儲將迎來最后一加?

    美國或成為首個達到本輪緊縮周期終點的主要經濟體。受到高基數效應釋放帶來的影響,最新公布的美國6月通脹數據大幅放緩,推動了風險資產大幅走高,美元則跌向100關口,幾乎完全回吐本輪加息周期的全部漲幅。市場......

    1420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登陸A股

    近年來,我國依靠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營造兼具包容性、創新性的市場環境,持續促進科技引領實業、助力產業升級發展,培育壯大了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6月26日,工信部披露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底,已累......

    在滬鄉賢浙江義診,助力家鄉海島“醫療共富”

    “我是舟山人民培養出來的,能為家鄉做點事情理所當然。這幾年過年回去陪父母的時候,我也會幫忙給老鄉看看病,舉手之勞。”7月2日,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顱頜面科主任醫師烏丹旦接受記者采訪時說。7月1日至2日......

    量子算力與醫療數據首次“握手”

    科技日報記者吳長鋒記者從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獲悉,近日,蚌埠醫學院與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源量子)達成合作,雙方將聯合探索量子計算在輔助醫學圖像識別、疾病診斷、藥物篩選......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