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2-23 09:59 原文鏈接: 新生兒手足口病臨床分析

    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是由腸道病毒所致的兒童急性傳染病,常見于5歲以下兒童。新生兒由于免疫反應應答系統不成熟,發生腸道病毒感染引起重癥疾病的危險性更大。且臨床表現多種多樣,輕癥可以僅表現為發熱、皮疹、無菌性腦膜炎;重癥表現為心肌炎、腦炎、肝炎、肺炎,甚至致死性膿毒癥和多臟器功能衰竭。本研究對8例新生兒手足口病臨床特點進行分析,為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1.臨床資料

     

    收集在深圳市兒童醫院2014年7月一2016年5月間,經實時熒光定量PCR(RT-PCR)法,咽拭子腸道病毒通用型核酸、EV71和CA 16核酸檢測為陽性的8例新生兒科住院手足口病患兒的臨床資料。患兒手足口病診斷及病情判斷均符合衛生部編寫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

     

    8例新生兒手足口病患兒中,男6例,女2例;日齡為7~26天,平均(18.2±6.9)天,其中≤7天1例,8~14天1例,15~21天3例,22~28天3例; 8例患兒均為足月兒,出生胎齡38~41周,平均(39.1±0.99)周;出生體質量2 920~3 550 g,平均(3 340±278.16)g。發病月份集中在6一11月份,其中6月份4例,5月份2例,8月份1例,11月份1例。7例患兒有家族內確診及疑似患者接觸史。

     

    8例手足口病患兒皆有皮疹,分布部位為足部5例,手部3例,咽峽部2例,其中手、足、口部皆有皮疹1例。發熱有6例,其中38.1℃~39.0℃5例,39.1℃~40.0℃1例,發熱持續時間為(3±0.63)天。煩躁4例,嗽2例,嘔吐1例,無驚厥、嗜睡及抽搐現象。

     

    8例患兒在人院后3天內給予咽拭子取樣,專用采樣棉簽,適度用力拭抹咽后壁部位和兩側扁桃體部位的分泌物送檢。采用RT-PCR法檢測EV71、CA 16、腸道病毒(EV)通用型核酸。以RNA提取試劑盒(中山大學達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生產)提供的核酸提取試劑進行RNA提取,按說明操作。分別以EV7l、CA 16、EV基因組編碼區的高度保守區為靶區域,設計特異性引物及熒光探針,通過一步法RT-PCR擴增對EV71、CAl6、EV的RNA進行定性檢測。咽拭子檢測結果示,8例患兒腸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檢測皆為陽性,而EV71、CA 16核酸檢測皆為陰性。

     

    8例患兒皆行血常規檢測,其中白細胞總數正常,分類以淋巴細胞升高為主,c反應蛋白正常,血鈉、血鈣、谷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肌酸激酶(CK)皆在正常范圍。其中5例行血培養檢查皆陰性。5例行胸片檢查示,3例雙肺紋理增粗,2例肺炎。


    5例合并肺部感染的患兒依據臨床經驗選用抗生素治療,其中頭孢呋辛3例,阿莫西林舒巴坦1例,頭孢哌酮舒巴坦1例。3例予干擾素霧化。無使用甘露醇、丙種球蛋白。皆痊愈出院。病程5~7天,平均(6.4±0.79)天。

     

    2.討論

     

    腸道病毒感染是3月齡以下小嬰兒非特異性急性發熱最常見的病因,美國1983--2003年全國腸道病毒監測系統鑒定26 737株腸道病毒,有2 544株(11.4%)分離自新生兒。同時此研究也顯示腸道病毒感染的新生兒死亡發生率為11.5%,明顯高于新生兒期以后的兒童2.5%。

     

    本組8例患兒中,7例(87.5%)有接觸史,其中明確有手足口病感染患兒接觸2例,其余為接觸家族內發熱、卡他樣表現的患者。國外研究也證實,父母感染腸道病毒可以在母嬰室傳播給嬰兒,尤其是在妊娠后期母親感染病毒。故接觸傳播在新生兒感染中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8例患兒中,6例(75%)日齡在15~28天,表明隨著日齡增加,接觸患兒的人數增多,被感染病毒的機會增大。

     

    患兒發病在6—8月份7例,1 1月份1例,多發生在夏秋季,與國外報道一致,提示在夏秋季無明顯原因的發熱,需要考慮腸道病毒感染的可能。

     

    國外研究顯示,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常見的表現為:皮疹、發熱、激惹、納差和嗜睡。本組8例患兒中,皮疹8例,發熱6例,煩躁4例,咳嗽2例,嘔吐1例。8例患兒皆有皮疹,皮疹在足部5例,手部3例,咽峽部2例,手、足、口皆出現1例,出疹部位多不完全,以足部出疹為主要部位。澳大利亞曾報道46例<3個月小嬰兒腸道病毒腦膜炎患兒中,僅8例(17%)有皮疹。而本組患兒皆有皮疹,應與臨床上發現患兒有皮疹后,才給予腸道病毒檢測有關,故臨床需注意無皮疹患兒的腸道病毒感染;并且皮疹多不典型,通常表現為點狀疹或斑丘疹。8例患兒中有6例發熱(75%),發生率較高,體溫多波動在38.1℃~39.0℃之間(83.3%),熱程平均為3天。與國外研究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通常發熱持續時間為3~5天相似。

     

    8例患兒腸道病毒通用型核酸檢測皆為陽性,表明新生兒腸道病毒感染以非Ev71、非CA 16腸道病毒感染為多,與國外研究相一致。8例患兒中有5例(62.5%)合并肺部感染,發生率較高,需引起臨床重視。

     

    8例新生兒未出現致死性危重感染,可能與病例數過少、感染的病毒血清型不同和未出現危重癥臨床表現相關。患兒因給與了積極監護、營養支持、并發癥的處理,亦防范了危重癥的發生。有證據表明柯薩奇病毒B4、埃可病毒E 11是導致新生兒高死亡率的病原。其他并發了嚴重肝炎、心肌炎、凝血功能障礙和致死性膿毒癥也是導致新生兒高病死率的重癥表現。

     

    雖然這8例新生兒手足口病結局良好,但仍然會有一些新生兒手足口病會進展為多器官損害,導致死亡,特別是在胎兒期的感染,所以要加強危重癥的識別,集中化管理。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