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由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牽頭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新疆干旱區鹽堿地生態治理關鍵技術研究與集成示范”啟動會在烏魯木齊舉行。
來自中國農業大學、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新疆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石河子大學、塔里木大學、新疆農科院等機構的專家學者與會。
據悉,該項目針對不同鹽堿地類型,研究鹽漬化土地形成機理,研發鹽堿地微生物、植物種植與修復技術,研制鹽堿地整治工程裝備、鹽堿地治理產品,研發適于鹽堿地利用產業技術,開展技術集成與示范。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田長彥表示,縱觀國內外鹽堿地治理歷程,技術和模式不斷適應發展需求。目前,新疆水土高強度開發、節水農田迅猛增加,“明灌明排”逐漸向“滴灌微排,滴灌精控”發展,鹽堿地治理國內外少有可移植經驗。
目前,新疆鹽堿耕地占灌區耕地比例逐年上升(2014年達37.7%,南疆49.6%),嚴重制約農牧民脫貧、生態建設等。
據介紹,該項目將著重解決的問題為干旱區水鹽平衡模式與調控技術;節水灌溉農田鹽分管控技術與模式;重度鹽堿地資源化利用技術與模式;鹽堿地微生物應用、植物種植與修復技術;鹽堿地治理的材料選擇與裝備研發;鹽堿地生態產業技術等。
專家認為,干旱區水土資源開發程度極大影響水鹽運移規律及其鹽堿地形成與演變,需新的理論指導。該項目從不同尺度多鹽分耦合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研究入手,揭示新疆現代水鹽運動規律、鹽堿地形成演化、生態環境過程,建立干旱區現代水鹽平衡理論。
當前新疆仍采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水壓鹽、明溝排鹽模式,40多年沒有獲得重大突破。農業用水供需矛盾加劇,大水漫灌壓鹽受水資源緊缺影響,節水控鹽模式節水效果顯著,但鹽堿化問題突顯生態風險加大。該項目創立的以干排鹽調控技術為重點的區域水鹽平衡模式、節水灌溉農田鹽分控制模式和重度鹽堿地資源化利用模式,適用于干旱區現代鹽堿地生態治理需求。
田長彥表示,新疆灌區鹽漬化耕地為3495.75萬畝,占灌區耕地的37.72%,嚴重制約農牧民脫貧。該項目成果的推廣應用,預期可提升新疆鹽堿地生態治理水平,形成鹽堿地多條循環經濟產業鏈。促進農牧民增收,增加農村就業崗位,脫貧致富、改善生態,促進邊疆穩定。還可通過國際合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增添新的技術內容。
眼下,正值中國產糧大省黑龍江的豐收時間。不僅沃野黑土豐收在望,而且農業科學家正用一種新技術提高著鹽堿地的生產力,也找到了鹽堿地里的“豐收密碼”。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甘南縣,由農業科研機構、高校專家組成......
9月19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過程工程所)牽頭的“粉煤灰基土壤調理劑鹽堿地改良技術開發及應用”項目順利通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評價委員會一致認為,項目技術成果處于國......
9月19日,中國土壤學會鹽堿土專業委員會2023年度學術年會暨“加強鹽堿地綜合利用推動鹽堿地特色農業發展”學術研討會在河北滄州開幕,會議圍繞鹽堿地特色農業發展、鹽堿地綜合利用與全球變化、鹽堿地特色產業......
近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指出,要充分挖掘鹽堿地綜合利用潛力,加強現有鹽堿耕地改造提升,有效遏制耕地鹽堿化趨勢,做好鹽堿地特色農業大文章。多年來,我國鹽堿地治理改造有哪些做法?取得哪些成效?下......
“這是全球10億公頃鹽堿地的福音”“這項研究為未來培育耐鹽堿植物,打開了一扇大門”“鹽堿地有救了”……在中國科學院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專家們對3月24日發表于《科學》和《國家科學評論》上的作物耐堿研究......
記者從海西州農牧局獲悉,為穩步推動柴達木盆地鹽堿地開發利用,儲備耕地后備資源,正式啟動柴達木盆地地區鹽堿地普查工作。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處青藏高原腹地,州域主體是素有中國“聚寶盆”美譽的柴達木盆地,......
中新網北京10月15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耐鹽大豆育種研究和示范推廣工作獲得重大進展——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所(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田志喜研究團隊成功選育的耐鹽高產優質大豆新品系“科豆35”,在山......
吉林西部是中國蘇打鹽堿地的集中分布區,長久以來,大風將鹽堿向東部搬運,威脅著中部典型黑土區。20多年來,中國科學院四代科研人致力于用科技扎起“綠色柵欄”,守護黑土平原大糧倉的安全。今秋,中國科學院東北......
白花花或水汪汪的鹽堿地,科學家就在這里展開育種工作受訪者供圖汽車在山東東營平坦的高速公路上疾馳,玻璃窗外盛夏蔥蘢的草木和一片片蓄滿的水塘向后飛掠而過。記者拋出的一個關于東營長穗偃麥草種植情況的問題打開......
近日,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項目鹽堿地生態治理與高效利用大安示范區模式三“鹽堿化草地生產力提升與生態屏障構建模式”在白城市到保鎮舉行了現場觀摩會。東北師范大學教授王德利擔任現場測產專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