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死于新冠肺炎的風險顯著增加。
在50歲以下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中,幾乎沒有人會死亡。對于50多歲和60歲出頭的感染者來說,死亡率約為5‰,且男性高于女性。隨著年齡增大,死亡風險急劇上升,70多歲感染者的死亡率為11.6%。這是對新冠肺炎死亡風險進行初步詳細研究后獲得的統計數字。
美國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傳染病研究人員Marm Kilpatrick說,自新冠肺炎大流行以來,按年齡分列的死亡趨勢一直很明顯。
研究表明,年齡是迄今為止能預測新冠病毒感染者死亡風險(感染病死率IFB)的最強指標。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家Andrew Levin說:“新冠病毒不僅對老年人來說非常危險,對50多歲、六七十歲的人來說同樣極其危險。”Levin評估,60歲的老人感染新冠病毒后的死亡率是駕駛汽車死亡率的50倍。
但是,英國劍橋大學傳染病流行病學家Henrik Salje說:“年齡不能解釋一切。”性別也是一個重要的風險因素,男性死于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幾乎是女性的兩倍。不同國家對老年人群死亡率的估計差異表明,死于新冠病毒的風險也與基本健康狀況、衛生保健系統的能力以及病毒是否已在老年護理機構中傳播有關。
為估計不同年齡劃分的新冠病毒感染死亡風險,研究人員使用了抗體流行病研究數據。
今年6月至7月,英國各地數千人在郵局接受了針刺抗體測試。在109,000名接受測試的青少年和成年人中,約6%的人體內含有新冠病毒抗體。由該結果得出英國新冠病毒的總體IFR為0.9%,15歲至44歲人群的IFR接近于0,65歲至74歲人群的IFR上升到3.1%,而年齡更大人群的IFR則上升到11.6%。相關研究結果已發布到預印本服務器medRxiv。
medRxiv發表的另一項來自西班牙的研究于今年4月開始,對隨機挑選的61,000多名居民進行了抗體測試,也發現了類似的趨勢。西班牙人口的總體IFR約為0.8%,50歲以下人群的IFR接近于0,80歲及以上男性的IFR迅速上升至11.6%,該年齡組的女性IFR為4.6%。研究結果還顯示,男性比女性更有可能死于新冠病毒感染,這一差距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大,。
“男性面臨的風險是女性的兩倍。”參與該研究的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流行病學家Beatriz Pérez-Gómez說。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人口統計學家Jessica Metcalf說,男性和女性免疫系統反應的差異可以解釋他們面臨的不同風險。她說:“女性的免疫系統可能會更早地檢測到病原體。”
免疫系統可能也可以解釋老年人病死率更高的風險。Metcalf表示,隨著身體老化,炎癥水平降低,新冠病毒可能會將已經超負荷的免疫系統推向極限。新冠肺炎患者病情惡化往往與免疫反應增強有關。
英國的這項研究也比較了不同種族的感染結果。死亡率和發病率統計數據表明,英國的黑人和南亞人更有可能死亡或住院。但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流行病學家Helen Ward領導的分析發現,盡管黑人和南亞人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比白人大,但他們死于新冠肺炎的可能性并不大。
研究人員注意到一些國家的IFR估計值有顯著差異,特別是65歲以上的人。例如,日內瓦的一項抗體流行病研究估計,65歲及以上人群的IFR為5.6%,西班牙80歲及以上人群的IFR約為7.2%,而在英格蘭,75歲及以上人群的IFR為11.6%。
日內瓦研究的參與者、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傳染病流行病學家Andrew Azman說,這種差異可能有很多解釋。在糖尿病、肥胖癥和心臟病等疾病發病率較高的國家,IFR也較高。不過,Azman表示,如果衛生保健系統能夠更好地應對新冠肺炎重癥患者,或者醫院在疫情高峰期沒有人滿為患,那么這些國家的存活率就會更高。
研究人員還表示,不同研究中使用抗體測試的可靠性差異、死亡的記錄方式等都可能造成研究結果的差異。
Kilpatrick說,盡管死亡估計對于了解病毒在不同年齡組傳播的風險很重要,但這并不能代表新冠病毒造成的全部損失。他補充說:“人們熱衷于研究新冠病毒引起的死亡,但該病毒可能還會造成大量的長期疾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18.shtm3月2日,海南大學科技園舉行揭牌儀式。儀式由海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鄒勇華主持。&n......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14.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13.shtm近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鄭振亞領導的中國空間站巡天空間望遠鏡(CSST)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12.shtm日前,基于多模態大模型“復旦·眸思”(MouSi),復旦大學自然語言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05.shtm2024年3月3日是第11個“世界野生動植物日”,今年的全球主題是“連接人類與地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01.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300.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299.shtm2月27日,在武漢東湖科學城核心區光谷科學島的紅泥地里,國家作物表型組學研究重大科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271.shtm......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8270.shtm近日,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波斯鐵木屬(Parrotia)落葉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