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訊 (記者盛利)記者7月14日從中物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獨家獲悉,該所聚變裂變混合研究中心已初步完成了熱功率為3000兆瓦的Z箍縮聚變—裂變混合反應堆概念設計。作為介于聚變堆和裂變堆之間的一種次臨界核反應堆,它可將目前核燃料資源只能維持100年的狀況延長到數千年。
聚變—裂變反應堆構想由中物院彭先覺院士于2009年在我國提出,2012年1月起中物院核物理與化學研究所承擔該項目論證科研計劃。在近3年設計論證中,團隊創新性地提出Z箍縮驅動聚變—裂變混合能源堆方案。
按照方案,Z箍縮聚變—裂變混合堆主體部分由Z箍縮聚變堆芯、裂變包層、產氚包層和燃料循環系統等組成。在聚變堆芯中,重頻驅動器輸出的60兆安超強電流,產生的強大洛侖茲力引起箍縮效應,創造受控熱核聚變所需的超高溫、超高密度狀態,用以加熱并壓縮含氘氚燃料的聚變靶丸,并使其發生可控的熱核聚變反應,輸出大量高能聚變中子;在高能聚變中子作用下,包裹在聚變堆芯周圍的鈾—238發生裂變反應,產生穩定、可控地輸出巨大能量;裂變包層泄漏中子用于產氚,在燃料循環系統中實現氚的“自持”循環。
該所聚變裂變混合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黃洪文表示,Z箍縮聚變—裂變混合堆可在同等產能規模下大幅降低聚變功率、材料耐輻照及氚資源消耗等要求,實現燒貧鈾或乏燃料并兼顧次錒系核素嬗變,將鈾利用率提高至90%以上。此外,裂變燃料循環工藝流程簡單,卸出燃料經過裂變氣去除處理即可使燃料再生,實現燃料的閉合循環利用,不產生傳統意義上的乏燃料,環境排放低,同時也有利于防核擴散;包層采用深次臨界和良好的傳熱設計,臨界安全和余熱安全性能突出。
按照計劃,2015年前后的Z箍縮聚變—裂變混合反應堆將完成該堆型物理設計。2020年前后建成關鍵單元技術的實驗研究平臺。2030年前后通過系統集成建成實驗研究堆,經過實驗研究堆的總體試驗研究以及系統優化與改進,適時升級并建成商業示范堆,促進和實現聚變能源的提前商用,為我國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競爭力的技術選項。
2.1立方米由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燃料電池技術團隊與浙江氫邦科技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5千瓦級CO2電解及其可逆一體機樣機近日在浙江寧波下線,該設備每小時可轉化1.5立方米至2.1立方米CO2。近日,記者從中......
漂浮在劍河上的人造樹葉。圖片來源:VAndrei一片利用陽光生產“燃料”的人造葉子足夠輕巧,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長期以來,研究人員一直試圖通過一種合成過程模擬植......
科技日報北京8月22日電(實習記者張佳欣)在22日舉行的美國化學學會秋季年會上,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實驗室領導的研究小組提出了一項塑料回收創新方法,它在減少貴金屬釕使用量的同時,提高了對有用產品的轉化率......
盡管氫燃料是一種很有前景的化石燃料替代品,然而其發電依賴的催化劑主要由稀有昂貴的金屬鉑組成,這限制了氫燃料的廣泛商業化。據16日發表于《自然·納米技術》雜志的論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究人員報告了......
瑞士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使用水、二氧化碳(CO2)和陽光來生產航空燃料的生產系統,該系統已在野外現場條件下實施。20日發表在《焦耳》雜志上的相關論文稱,這一新設計或將幫助航空業實現碳中和。論文通訊作者、......
飛機用于運送人員、運輸貨物和執行軍事行動,但提供動力的化石燃料供應短缺。近日,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產生替代航空燃料的方法,即收集土壤中常見細菌代謝過程產生的一種不同尋常的碳分子。相關論文近日發表于《焦耳......
雙碳政策的發布令大眾更加關注碳排放的相關舉動,除了利用氫能源等新能源來減碳排放外,還可通過利用二氧化碳達到減碳的環保目標。6月23日,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光催化劑結構,該結構在聚合物框架中包含孤立的單個......
自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等的國際科研團隊,修訂了核聚變領域的一條基本定律。新定律指出,科學家們實際上可以在核聚變反應堆中安全地添加更多氫燃料,從而獲得比之前想象的更多的能量。相關研究發表于最......
人類遨游太空,水、氧氣和能源不可或缺。記者8日從南京大學獲悉,該校鄒志剛院士、姚穎方教授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作,發現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樣本中,一些成分可以作為催化劑,在太陽光......
如果想在月球上居住和旅行,水、氧氣等物質和交通工具不可或缺。如果在月球能就地取材,為人類提供生存的資源,那星際旅行的愿望或許不再遙遠。5月5日,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研究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