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診斷
(1)流行病學史:病人常有吃生肉或半生肉的病史,在暴發性流行時同批病人往往能追溯到會餐史。如有吃剩的余肉,應取材壓片鏡檢。
(2)臨床表現:典型病例有發熱、眼瞼水腫、肌肉疼痛與血中嗜酸性粒細胞明顯增多,結合流行病學史可以臨床擬診。
輔助診斷
(1)病原學檢查:患者如有吃剩的殘余肉類,可取小塊肌肉壓片鏡檢,查找旋毛蟲幼蟲或囊包,以資佐證。
從病人肌肉組織中查出旋毛蟲幼蟲是最準確的診斷方法。一般于發病后 10d以上從腓腸肌、肱二頭肌或三角肌摘取米粒大小的肌肉壓片鏡檢,查到旋毛蟲幼蟲或梭形囊包即可確診,檢出率為 50% 左右。
(2)免疫學檢查:以 ELISA 的應用最廣泛,已被用于人體及豬旋毛蟲病血清流行病學調查。